蕨菜|舌尖上的清明野菜——谈寒食、清明诗词中的蔬菜食俗( 二 )


【蕨菜|舌尖上的清明野菜——谈寒食、清明诗词中的蔬菜食俗】清明前后春笋这样的人间美味 , 当然留在了不少诗人的笔下 。 北宋人梅尧臣《依韵和寒食偶书》诗言“旋挑初出笋 , 漫掐自生茶” , 写自己去年在田家过寒食节 , 刚刚挑完初露头的新笋 , 又去采撷自生自灭的野茶 , 一派野趣自然天成 。 宋人方岳《清明》诗言:“一春留春不肯住 , 况无酒与春相酬 。 墙头笋已吹成竹 , 夺我斋厨苍玉束 。 ”惜春留春总留不住 , 况且无酒可喝 , 连墙头的竹笋也快被春风给吹成竹 , 白白夺去我厨房的一道时令美食 , 苍玉束即竹笋也 。 同是宋人的方回《清明日有感》诗言:“想见吾儿挈我孙 , 浇松烧笋杏花村 。 ”说清明节这天羁旅在外 , 家乡的儿子兴许带着孙儿辈为松浇水、烧食春笋 , 这是最难忘的清明节乡野味道 。 明代袁宏道《清明》诗说“头茶与鲜笋 , 刻日待新尝” , 头一茬的明前春茶与鲜笋是清明节最被人期待的 。 似乎清明前后江南食笋风气最盛 , 清代王诒寿《春暮》诗言:“野桃无力点晴波 , 寒食清明次第过 。 酒价渐低春酿熟 , 笋船初到市声多 。 ”前一句写家家酒酿皆熟 , 所以酒价渐渐低了 , 而春笋出市 , 运笋的船只络绎不绝 , 一片市声喧哗 , 可见江南食笋风气之盛 。
另有一道今天仍在食用的清明时令野菜便是枸杞的嫩苗 , 俗称枸杞头 , 采食这道野菜在我国的历史同样悠久 。 《诗经·小雅·杕杜》和《诗经·小雅·北山》两首都有“陟彼北山 , 言采其杞”的句子 , 宋代大儒朱子的《诗集传》解释说:“登山采杞 , 则春已暮而杞可食矣 。 ”苏东坡有一首组诗《小圃五咏》 , 写自己菜园的五种植物 , 其中第三首便是《枸杞》 , 还有一首《周教授索枸杞 , 因以诗赠 , 录呈广倅萧大夫》也是写枸杞 。 北宋刘敞有一首《野人致枸杞青蒿》诗言:“味薄时共笑 , 野人犹相高 。 春田有余暇 , 馈我杞与蒿 。 酌酒谢其意 , 采之亦诚劳 。 ”乡野农民觉得枸杞和青蒿非常美味 , 所以乘田作之暇采来献给诗人 , 诗人则摆酒谢其殷勤之意 , 因为采撷这些野菜也实在很辛苦 。 杨诚斋《清明杲饮》二首的其中一首:“春光如许天何负 , 雨点殊疏燕不妨 。 绝爱杞萌如紫蕨 , 为烹茗碗洗诗肠 。 ”意思是说适值清明节 , 春光大好 , 我最爱的便是和紫蕨一样美味的杞萌 。 杞萌即枸杞嫩苗 , 有时也称“杞笋” 。 杨诚斋另有一首《题张以道上舍寒绿轩》诗言:“菊芽伏土糁青粟 , 杞笋傍根埋紫玉 。 雷声一夜雨一朝 , 森然迸出如蕨苗 。 ”上句写菊芽刚刚冒土 , 正好可以糁青粟(类似今天的青团) , 而枸杞旁边的紫玉(即春笋) , 在一天一夜的雷雨后 , 竟然纷纷如蕨苗般破土而出 。
古人清明诗词里提到的时蔬远远不止这些 , 如陆游诗句“青餈旋捣作寒食”里提到的青餈(即今青团) , 项安世诗句“荻笋烹鱼美 , 萎蒿裹饭腴”中提到的荻笋(荻芽)、萎蒿(芦蒿) , 杨万里诗句“雪藕新将削冰水 , 蔗霜只好点青梅”中的雪藕 , 吴宽诗句“傍井循墙踏细尘 , 椿芽兰叶一时新”中提到的香椿 , 史达祖“榆羹杏粥谁能办 , 自采庭前荠菜花”句中提到的榆羹(用榆荚和榆面煮成的羹)、杏粥(杏仁制成的粥)以及荠菜 , 王世贞诗“西渚芦笋仅抽芽”中提到的芦笋(芦苇的嫩芽) , 薛时雨诗句“粥白饧香 , 芹肥韭嫩 , 客中清奉”中提到的饧(麦牙糖)、芹(芹菜)、韭(韭菜或韭黄) , 都是古人于寒食、清明前后享用的山野时蔬 , 所幸古人舌尖上的大部分野菜 , 今天的清明节仍能端上普通人的餐桌 , 何其幸也!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作者:济楚
来源: 《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