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疾控答红星新闻:针对“小胖墩”“小眼镜”,国家卫健委正组织专家制定专项计划

4月29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 , 介绍中国妇幼健康进展成效有关情况 。 我国儿童健康状况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 , 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的儿童健康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 家长需要怎么配合?对于红星新闻采访人员的提问 ,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首席专家金曦予以回应 。
金曦表示 ,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 , 我国儿童健康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 但是另一方面 , 也关注到一些儿童健康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 一些健康问题还比较突出 。 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小眼镜”“小胖墩” , 以及早产儿群体 。 另外 , 还有以自闭症或孤独症为代表的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 。 要解决这些问题 , 各级政府和各级机构也都在想方设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 设置相对针对性的服务项目 , 来改善儿童的这些健康问题 。
儿童|中疾控答红星新闻:针对“小胖墩”“小眼镜”,国家卫健委正组织专家制定专项计划文章插图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首席专家 金曦
金曦指出 , 首先需要更多的利用已有的服务网络和服务项目 , 比如提供孕产妇的管理和儿童的系统管理 。 从2009年开始 , 这两个系统管理也纳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 免费向孕产妇和儿童提供 。
金曦介绍说 , 0-6岁的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包括了对儿童体格生长指标的监测和评价 , 包括身高、体重 。 通过这个评价就可以及早发现生长迟缓、消瘦或者超重、肥胖 。 近年来 , 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开发了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预警征象筛查表 , 这个表很简单的通过几个问题 , 可以及早发现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 。 此外 , 0-6岁是儿童眼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 , 要想控制“小眼镜” , 减少小学、中学甚至高中时期的近视问题 , 还要更多关注0-6岁儿童的眼保健问题 。 目前0-6岁的儿童眼保健也是纳入了0-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 , 包括近视在内的屈光不正 , 还会发现斜视、弱视等等眼健康的问题 。
而通过系统保健 , 会发现有一些生长偏离的儿童 。 金曦指出 , 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等等具有健康高风险的儿童 , 会根据服务规范来进行专案管理 。 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疾病的孩子 , 则需要康复 。 “比如说有的孩子肢体发育或者肌肉发育有异常 , 还会采用一些中医的办法 , 比如小儿推拿 , 来促进他的康复 。 ”
金曦介绍说 , 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发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母子健康手册向全国推广 , 这个母子健康手册就是针对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和儿童的健康管理来设置的 , 它的频次和健康管理次数一致 , 中间还提供了一部分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 , 以及国家政策 , 而这个手册还有完全相同的电子版 。
“我们经常说的‘人生第一证’ , 出生医学证明 , 还有计划免疫的预防接种证 。 其实这些证件共同组成了儿童早期的健康档案 , 它也记录了儿童早期 , 整个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所走过的健康之路 。 这些文件我们保管到孩子成年的时候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给到孩子 , 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 来自父母的、来自家庭的和来自社会的 , 所以这些也希望大家用好它 。 ”
金曦表示 , 在“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和“母婴安全行动计划”的基础上 , 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组织专家制定这两个计划的提升计划 , 针对“小胖墩”“小眼镜”、早产儿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等 , 在这些行动计划的提升版中都会设置相应的专项行动 , 采取专门措施 。
关于家长应该注意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哪些问题?金曦指出 , 家庭环境对儿童早期的生长发育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
一是儿童的营养 。 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 , 儿童营养应该从孕期抓起 , 比如怀孕的妈妈如何控制自己的体重、合理膳食 , 这样可以减少孕期的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 , 也对儿童一生的健康奠定很好的基础 。 在0-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基础上 , 辅食添加的过程中营养问题比较多 , 辅食添加从6个月之后开始 , 这个过程是挺短的 , 把孩子从液体的乳类食品过渡到接近成人的食品 , 这个过程中家长还是应该掌握一些知识要点 , 如何平稳的过渡 ,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会奠定很好的基础 。
二是多多陪伴孩子 。 金曦说 , 家长一天到晚拿着手机看 , 不去陪伴孩子 , 也没有亲子之间的互动 , 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才能形成?希望家长多带孩子玩一玩 。 现在马上五一了 , 带着孩子到户外接受大自然 , 接受阳光 , 心情也好了 。 在亲子互动过程中 , 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 通过良好亲子关系的互动 , 也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 。 比如有的孩子就是一天到晚的跟手机为伴 , 根本就不交流 , 这就很危险了 , 可能是有心理行为问题了 。 家长更多的陪伴孩子 , 也会及早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 特别是对做好儿童的心理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