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口述历史⑩丨把精神卫生融入“大健康”

卫生事业|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口述历史⑩丨把精神卫生融入“大健康”
文章插图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文汇报联合开设“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口述历史”专栏,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展现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赓续光荣传统,践行医者使命,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绘就一幅幅党旗在市级医院一线高高飘扬的动人画卷。
口述人:王祖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原院长、中国精神卫生内观疗法的奠基和开创者
1962年,我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曾名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实习,到1964年我选择留在那里工作,我亲历、见证了上海市精神卫生健康事业在过去近60年的快速发展。
上海率先创建的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络被世卫组织盛赞为“上海模式”
我国精神科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渐步入正轨。
1953年,上海就筹组首届神经精神科师资进修班。1958年,在我国精神医学创始人之一粟宗华教授的倡导下,上海精神科人才史无前例地“大联合”,筹建了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从此以后,上海精神卫生事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很快,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就成为上海市精神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到上世纪60年代成为全国精神科最有影响的单位之一。
我特别要提的是“三级防治网络”。
临床发现,精神病人病情反复,康复过程漫长,要解决精神病人的住院难,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市的三级工作网络,让更多患者得到有效治疗,让他们“有家可归”。
因此,上海率先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病社区防治网:在各区县培训精神医学人才,在每个区设立一个精神病防治站,然后在各个区的各个地段设置精神病康复站,平均每个区有十几个康复站,当时全市共有10个区县防治站和100多个康复站,形成一张纵横上海的社区精神病防治网络。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来上海参观时,就充分肯定了上海独创的精神卫生防治三级网络,并称之为“上海模式”,国家卫生部也表扬了上海精神卫生事业的起步之快。
卫生事业|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口述历史⑩丨把精神卫生融入“大健康”】推进全社会对精神卫生认识,上海又走在前头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市各郊县精神病防治院,对当时被“关锁”在家中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被“关锁”的患者129人,大多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以及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等原因,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出此下策”,以防患者自伤与伤人。
早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抗精神病药物就被引入我国,但当时国内对这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和疗效尚不完全清楚。于是上海率先开展精神药物的临床毒理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试验论文。
当时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严和骎教授就积极联合某制药公司共同开展“上海市九县一区使用长效安定剂——安度利可治疗慢性关锁精神病人”的科研工作。两年后,这129位患者的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他们身上的锁链终于被解开了。
1991年11月,“氟哌啶醇葵酸酯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病例”的论文报告在全国精神药理会议上获得一等奖,“解锁工程”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看得见的铁链可以打开,看不见的心结如何解开?
在临床治疗中,不止一次听到患者家属的心声,有抱怨、失望甚至绝望,更多的是无休止的悲痛。能否为这些家属提供一个“家园”呢?1992年,时任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院长的严和骎教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成员包括专科医生、心理学家、护士,还有患者家属。
精神疾病治疗,不能局限于医院内,更要拓展到医院之外,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给予这类特殊人群以最大帮助。上海又一次走在全国的前头。
1985年,我前往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在那里,我深入了解内观疗法,并收集相关资料。回来以后,根据进修期间的学习,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我们的精神科杂志上,随后就开始推广这种疗法。
引进内观疗法对于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项革命性的改进,后来我们把这种疗法向全国推广。到2000年,内观疗法在国内开展得很不错。2005年,我们举办国际内观疗法大会,日本、韩国、美国、菲律宾以及其他国家都有专家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