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东方快评丨“不喊妈条约”才是立足长远的“爱”

孩子|东方快评丨“不喊妈条约”才是立足长远的“爱”文章插图
近日 , 四川成都一位妈妈因为被7岁儿子不断“呼叫” , 和儿子签下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 。 “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 , 不要喊妈!”“早起自觉洗漱后 , 打开衣柜找衣服穿 , 不要喊妈!”“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 等爸爸回家后 , 喊爸!”
同一个世界同样爱喊妈的娃 , 让不少妈妈身心俱疲 , 尤其是那些职场妈妈更是苦不堪言 。 平心而论 , “不喊妈条约”并不苛刻 , 其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一生受益的好习惯 。 “不喊妈条约”并非妈妈推诿卸责 , 而是“父母之爱子 , 则为之计深远” , 隐伏着家庭教育观念的重塑与更新 。
在单一、片面的社会评价体系的裹挟下 , “以分数论英雄”让一些家长一叶障目;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 , 就“一俊遮百丑” , 哪怕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哪怕孩子性格乖张偏执 , 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 “不喊妈条约”打破了这样的认知局限 , 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 , 更加重视生活方式的塑造以及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 。
每一个爱喊妈的孩子背后 , 都有一个不愿意放手的妈妈以及长时间、经常性“失陪”的爸爸 。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儿童中心主义” , 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许多孩子可以自力更生的事情 , 一些家长也主动替他们想了、抢着为他们做了 。 正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宽容与纵容 , 孩子才会对妈妈形成极强的依赖心理 , 动辄喊“妈”;许多原本孩子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 , 他们已经不再相信或者不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做到 。
【孩子|东方快评丨“不喊妈条约”才是立足长远的“爱”】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 不同的孩子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 。 有的孩子喜欢安静 , 有的孩子调皮好动;有的孩子是慢性子 , 有的孩子是急脾气……家庭教育没有万能钥匙 ,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把专属钥匙;尽管如此 , 孩子将寻求妈妈的帮助当成一种习惯、明明自己可以胜任却不愿意去尝试、动辄喊妈 , 隐伏着家庭教育中某种共性的短板与问题 。
关爱过度就会成为溺爱 , 放松过度就会成为放纵 , 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看似爱孩子 , 实际上却是“害孩子” 。 习惯将对孩子欲望的满足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手段 , 习惯“越俎代庖”替孩子操持一切 ,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有可能让孩子将来长大后沦为“巨婴”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孩子动辄叫“妈”也是日积月累的产物 。 “不喊妈条约”试图通过建构契约的方式 , 来唤醒孩子的自立意识、增强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 关爱孩子与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并不矛盾 , 与那种无节制、无底线的溺爱相比 , 有边界、有约束的“不喊妈条约”并不意味着母爱打了折扣 , 而是一种家庭教育观念的重塑与更新 。 学会放手 , 学会让孩子自力更生 , 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