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全程不停跳!中山一院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

心脏|全程不停跳!中山一院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文章插图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刘星亮
“一颗鲜活的心脏孤立地在那里有力地跳动 , 等待被移植到患者体内 , 非常震撼!”
7月16日上午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 , 正式宣布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 这是中山一院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继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 , 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 。 同时 , 此次手术中实现了全程不中断血流、心脏不停跳 。 患者福伯恢复顺利 , 16日出院 。
患者心脏功能衰竭进入终末期
移植团队大胆设想“无缺血换心”
5月24日 , 67岁的福伯在中山一院就诊时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 心脏核磁共振、超声心动图、血液检验结果都提示福伯的心脏功能衰竭 , 已进入终末期 , 心脏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已减退到正常水平的四分之一 。 同时 , 他还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动脉高压、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 。
经过心脏外科、心内科、器官移植科等10余个专科的MDT(多学科诊疗)会诊 , 专家们一致认为 , 除了心脏移植 , 其余的常规手术治疗已无法解决福伯的心脏问题 。 但由于福伯患有严重心肌病、心力衰竭 , 且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 若实施传统心脏移植手术 , 面临的风险也很大 。 最终 , 专家团队决定为福伯进行“无缺血换心” 。
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介绍 , 在传统移植手术过程中 , 心脏必须离体、停跳及冷藏 , 不可避免会发生心肌缺血损伤 , 而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 可导致术后受体心脏功能不全、心脏无功能、甚至病人死亡等严重后果 。 如何破解心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难题 , 一直是全球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 。 那么 , 有没有可能 , 让心脏在移植过程中始终保持血液供应呢?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多年前就提出这个大胆设想 。 何晓顺解答说 , 因为心脏独特复杂的生理特性 , “无缺血心脏移植”从理念萌生到临床转化与无缺血肝肾移植相比 , 尤历经艰辛 , 要攻克几个难关 。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在“全过程”中保持“无缺血、鲜活有力的跳动状态” , 这就要求建立另一套独立的循环系统 。 其次 , 在心脏跳动状态下 , 实施传统的心脏移植手术方式 , 尤其是获取和吻合部分是否能顺利进行也是关键 。 最后是人、心、机器的统一和谐 。
换心大战历时4.5小时
心脏全程“无缺血+不停跳”
6月25日晚 , 终于等到合适供体 。 6月26日下午2时 , 福伯和器官捐赠者同时进入了手术间 。 两间手术室 , 40余名医护人员兵分两路 , 投入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换心大战”中 。
一边是心脏外科殷胜利教授、熊迈副教授和刘云奇医生 , 潘鹏飞、钟颖护士等组成的供体获取组 , 有条不紊地获取供体心脏 , 探查之后发现供心状态良好 , 强壮有力 。
麻醉科江楠教授等为供体提供平稳的麻醉状态 。 体外循环科荣健教授等为供体心脏特意设计了一套精巧的灌注及保温系统 。
随着外科医生迅速利落的置管、阻断 , 体外供心灌注开始工作 , 供体心脏从心包腔内取出来后 , 一刻没有停顿地在器官槽内鲜活有力地跳动着 , 并且保持着正常温度(36℃-37℃) , 被顺利转运到受体手术间 。
另一边则是心脏外科吴钟凯教授、梁孟亚副教授开始切除福伯仅能蠕动的巨大病变心脏 。
“一颗鲜活的心脏孤立地在那里有力跳动 , 等待被移植到患者体内 , 那个场景非常震撼!”何晓顺教授回忆说 , 作为器官移植手术的一名“老将” , 身经百战 , 但那一幕仍让他非常触动 。
两边人马汇合后 , 医生带上了特制手套 , 将一直跳动着的供心自器官槽内小心移送到福伯的心包腔内 , 吴钟凯、殷胜利两位教授在心脏仍然有力跳动的情况下进行供心吻合 。
手术台下 , 麻醉科团队时刻监测着福伯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状态 , 调整着用药 。 体外循环团队早已在福伯身旁进行体外循环下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的维护和保驾护航 。
“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历时4.5小时 , 实现了将捐献者心脏在“不中断血供”“不停跳”的情况下移植给受者 。
福伯术后回到了心胸外ICU , 在唐白云主任等医护团队的密切监测、及时调整、促进康复下 , 福伯于术后36小时拔除了气管插管 , 多次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肌缺血表现 , 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射血分数从术前的16%升至78% , 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理想 , 目前心脏和各个脏器功能都顺利恢复 , 并于16日康复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