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 , 网友@林登万大人发微博提到“现在很多年轻人总觉得累、日常嗜睡 , 其实也有可能是血糖太高了 , 可能是早期糖尿病了 。 ”
他透露在他父亲住院期间 , 遇到很多“30上下 , 已经糖尿病 , 甚至脑梗过了的人” 。文章插图
微博一发出 , 不少网友就分享了自己或身边人的患病经历 。
微博上 , 也不乏其他网友谈及糖尿病经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 , 2017年6月 , JAMA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3)”的研究 ,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为10.9% , 糖尿病前期的比率约为35.7% 。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 , 糖尿病的发病趋于年轻化 , 40岁以下人群的患病率高达5.9% 。 ①
为什么糖尿病、脑梗
年轻化越来越明显?
1. 爱喝糖饮料、爱吃甜食
@林登万大人在博文里谈到 , 自己爸爸上海人 , 喜欢炒菜放糖 。文章插图
其实 , 直接导致糖尿病的是热量超标 , 而糖和甜饮料只是催化剂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师任倩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 , 常吃甜食不会造成糖尿病 , 但是常吃糖(碳水化合物)的人 , 肥胖的概率更高 , 肥胖则是患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 ②
2.主食吃得越来越细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医师陈罡201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 , 我国传统的饮食以五谷为基础 , 自改革开放以来 , 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 , 引进越来越多快餐等 , 一顿饱餐后 , 随着营养物质的吸收 , 血糖值很快就升高了 ,
但多数人的活动量越来越少 , 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 , 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 , 但如果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 , 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 , 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 。 身体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 , 便会得糖尿病 。 ③
所以现在更提倡的是粗细搭配 , 给白米饭添些杂豆(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杂粮(糙米、大麦米、玉米碎、燕麦等) , 如果爱吃面 , 就在精白面粉中加些玉米粉、黄豆粉、紫薯粉 。
3.热量摄入过剩 , 运动跟不上
我们吃得越来越好了 , 之前是没有油水 , 现在是汤菜一层油 , 顿顿有肉吃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医师单忠艳2010年在健康时报谈到 ,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 , 饮食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时 , 但我们的节约基因仍在开放着 , 因此 , 当大量的高营养食物进入人体后 , 仍然进行着充分吸收 , 再加上现代人的活动减少 , 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 , 所以造成营养过剩 , 血糖升高 , 糖尿病就很容易发生 。 ④
此外 , 人体摄入过多营养 , 多余的脂质和养分等难以排出体外 , 聚集在血管里 。 一方面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 , 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发血栓 。
让自己多吃点果蔬吧 , 每天保证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
4.熬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
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医师李立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 , 临床中以前往往在50岁或者60岁以上才容易的脑梗塞 , 现在有些20岁、30岁的人就有心脑血管病 。 而这其中 , 熬夜、生活饮食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大、油腻食物过多等 , 也同样通过应激、神经兴奋、脂代谢紊乱等途径起作用 。 ⑤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内分泌科医师高清歌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 , 睡眠不好是会引起血糖升高的 。 与没有睡眠问题的糖友比 , 有睡眠障碍的糖友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高出82% 。 ⑥
改吧!这5个坏习惯
把你送到疾病前期!
无论是糖尿病 , 还是脑梗 , 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 并不是一下子而成的 。
糖尿病:正常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
脑梗:正常人→血管出现斑块、硬化等→脑梗
其实 , 只要及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 一切还来得及!
1.别再久坐不动
2018年美国癌症协会在美国流行病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刊发的一项研究表明:久坐容易增加 14 种疾病致命风险 , 其中就包括中风和糖尿病 。 ⑦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 成人每周最好有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 而对于久坐族 ,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主任孙飙在健康时报采访中建议 , 推荐每隔24小时做24~48分钟的有氧运动 , 如快走、跑步、骑车等 。 ⑧
- 老爷子,你去这个养老院不行吗?
- 夜读丨我们都需要一个知己
- 85岁高龄老人独自居住在山上吃白石崖,老人喊了好几个名字
- 退休之后,我的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老伴去世后,我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 尿毒症|尿毒症患者,在饮食上有什么讲究?牢记这6大注意事项
- 《我的前半生》:全职太太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 人到中年,遇到婚外暧昧的人,都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 老婆得了癌症,我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