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率|羡慕TA皮肤白皙?可能是贫血来袭

贫血率|羡慕TA皮肤白皙?可能是贫血来袭
文章插图
贫血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依据1993~2005年世卫组织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信息系统估计,全球贫血患病率为24.8%,影响16.2亿人,全世界42%的5岁以下儿童和40%孕妇患有贫血。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7%,6~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1%,孕妇贫血率为13.6%。
如果你经常感到疲惫乏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皮肤苍白、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正是贫血在捣乱,哪些人更容易发生贫血?贫血应该如何预防?吃哪些食物可以补血?
“太长不看”版:
1.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继发于多种疾病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类
2.贫血最常见的全身症状是乏力,其次,皮肤、黏膜看上去会很苍白,如指甲不红润,嘴唇发白,皮肤粗糙、缺少光泽等
3.大部分贫血是营养不良造成的,但要注意,贫血常是肿瘤的伴随症状,10%~40%的肿瘤病人可能合并有贫血
4.预防贫血要注意饮食均衡,注意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孕产妇注意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因肿瘤等原发疾病导致的贫血,需要先治疗原发病
为什么会出现贫血?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继发于多种疾病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类。
换句话说,贫血只是一种表征,像发烧、头痛一样, 而非像乳腺癌、新冠肺炎等,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造成贫血的原因可理解为三种:造血太少、攻击消耗和丢失太多。
1、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因子和造血原料。
红细胞生成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提供了红细胞生成的微环境;红细胞生成素是最主要的调节因子,作用于红系定向祖细胞水平,促进红细胞生成;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都是必不可少的造血原料。
因此,骨髓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受抑(肿瘤的放化疗治疗)、骨髓浸润(血液恶性肿瘤、肿瘤骨髓转移)、造血调节因子异常(慢性肾功能衰竭等)、造血物质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及铁元素缺乏等)等都可造成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此类贫血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称为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主要涉及红细胞内在和外在两种机制。
1)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代谢酶类和血红蛋白异常或缺陷均可造成其寿命缩短。
2)红细胞外在因素:基本可分为免疫相关性和非免疫相关性。前者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抗体介导红细胞破坏所致的一类溶血性贫血;后者包括多种非免疫因素,如物理(机械、温度等)、化学(化学毒物、药物、代谢和生物毒素等)和生物(微生物感染)等因素等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3、失血
这部分很好理解,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像“噗呲”一刀之类的伤害会导致急性出血,而慢性失血是此类贫血的最常见原因,如消化性溃疡、痔疮等疾病造成的慢性失血。
贫血的表现及诊断
贫血最常见的全身症状是乏力,其次,皮肤、黏膜看上去会很苍白,如指甲不红润,嘴唇发白,皮肤粗糙、缺少光泽等。
当然,作为人体“司令部”的大脑,因对血液营养输送要求较高,对贫血就会表现出更多的“不满”,包括头痛、眩晕、萎靡、晕厥、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症状,小宝宝贫血会哭闹不安甚至影响大脑发育。
贫血率|羡慕TA皮肤白皙?可能是贫血来袭
文章插图
(图源:图虫创意)
长期贫血会作用于多个系统,如影响呼吸功能,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良,少尿、无尿、肾功能不全,激素分泌异常,男性影响睾酮的分泌、女性月经异常,机体免疫力低下,心悸、心率加快甚至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贫血不难诊断,但要想治疗贫血,就必须找出贫血的病因。
大部分贫血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如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或铁丢失过多,会使血红蛋白合成降低,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会使血细胞DNA合成障碍,从而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也有一些贫血与遗传有关,如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因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以溶血、无效红细胞生成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特点,属于遗传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