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郭晋斌院长:挖掘厚植中医文化底蕴 擦亮“长治中研”名片|建党百年·医界丰碑( 二 )


文章插图
党建园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郭晋斌院长:挖掘厚植中医文化底蕴 擦亮“长治中研”名片|建党百年·医界丰碑
文章插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郭晋斌院长:挖掘厚植中医文化底蕴 擦亮“长治中研”名片|建党百年·医界丰碑
文章插图
医院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
2020年疫情期间,有396名医务人员向党组织递交了请战书,多名医务人员递交入党申请书,专家组发挥中医药技术优势,全院职工众志成城投入抗疫斗争,这是深入医院骨髓的“红色基因”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展现。
加强品牌与文化建设,科研方面紧跟国家队“名中医 好中药”是医院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医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 “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围绕“人有亮点、科有品牌、医有专长”,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院现有5位省级名中医,十多位长治市名中医。为鼓励专家们在有余力的情况下继续为人民服务,医院在2016年底建设了国医堂,为老专家们提供充满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工作阵地。同时依托国医堂建成了 6个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选派优秀年轻医师跟诊,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培育中医专业扎实的学术传承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郭晋斌院长:挖掘厚植中医文化底蕴 擦亮“长治中研”名片|建党百年·医界丰碑
文章插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郭晋斌院长:挖掘厚植中医文化底蕴 擦亮“长治中研”名片|建党百年·医界丰碑
文章插图
为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资源优势,2017年,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设立了国医堂
医院还承接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建立全国知名风湿病专家“阎小萍名医传承工作站”;引进广东省中医院“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手法”,建立长治工作站;先后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深入开展科研合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签订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同时建立上转患者“快捷通道”;与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临床人才培养机制,长期分批派出骨干人员进修学习、挂职锻炼。以针灸为例,针灸是医院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优势技术,每位走上临床的医生,必须学会针灸,为加大针灸人才储备,医院多次将科室医生外派到全国知名的中医院进修,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此外,医院还创新性地与重钢总医院建立晋渝医疗联合体,与潞城区中医院建立了省内首家中医类别紧密型医疗体,多层次、多方位地发挥着公立医院的社会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郭晋斌院长:挖掘厚植中医文化底蕴 擦亮“长治中研”名片|建党百年·医界丰碑
文章插图
医院举办第二届“中医经典诵读之中医病例演讲”比赛
在文化建设方面,医院初步形成了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中研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五声四心三满意”“7:30精神”成为中研文化品牌。在紫坊巷东路口建成标志性古建牌楼,院内建成富含中医文化特色的古建阁楼、文化长廊、名医塑像、古建门庭。同时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广医院品牌。郭晋斌介绍,医院在全市率先成立医务社工部,持续完善“中研铁军”“红手环”等志愿服务体系,定期深入社区、学校、乡村开展义诊宣教,连续4年在上党文化大讲堂传播中医药文化,与市广播电台联办《直通大医院》科普节目。医院拍摄的微电影《与爱同行》和形象宣传片《精医博学怀众致远》分别荣获第二届山西省卫生健康微电影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微电影《迷途》(剧情片)和《同心防控 共抗疫情》(纪录片)分别荣获第四届山西省卫生健康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和优秀奖。
北京中医药大学|郭晋斌院长:挖掘厚植中医文化底蕴 擦亮“长治中研”名片|建党百年·医界丰碑
文章插图
文化长廊
在学科建设方面,2016年之前,医院多在脑病学科领域发力,“中研治中风 中风找中研”的中研品牌早已深入人心。院党委书记李樊荣调任本院后,心血管学科的培育力度也不断加大,开展了心脏介入疗法,“心脑急救 随叫随到”成为新的中研品牌。在此基础上,重症监护室、康复科病区、脑外科也相继建立,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服务链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郭晋斌介绍,康复科将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技术紧密融合,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重症医学科、脑外科补上了全周期服务最重要的一块短板。
北京中医药大学|郭晋斌院长:挖掘厚植中医文化底蕴 擦亮“长治中研”名片|建党百年·医界丰碑
文章插图
医院增设重症监护室,为心脑重症患者的及时救治提供有力支持
“科研教学方面的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我们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跟着国家队跑。比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早期救治方案的循证评价研究,急性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通治方案的临床评价研究等,我们希望能够逐渐从跟跑国家队,到独立自主地做科研课题。”郭晋斌强调。目前医院已申领到了多个课题,正在努力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