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折叠人”复原了!依托3D打印技术,身高0.9米的她恢复到1.5米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采访人员 段正浩 通讯员 李倩 周静 邵明星 汪天娇 济宁报道
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患者,身体慢慢弯曲成150度,俗称折叠人。
髋关节置换,双锥体高难度截骨、复位,历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两次手术接力,依托医院3D打印创新技术,让今年41岁的“折叠人”邵敏霞拥有了打开的人生。
髋关节|“折叠人”复原了!依托3D打印技术,身高0.9米的她恢复到1.5米髋关节|“折叠人”复原了!依托3D打印技术,身高0.9米的她恢复到1.5米
文章插图
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患者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成熟的外科团队以及麻醉、神经监护及护理团队的强大支撑,让外科医生有信心挑战这样高难度的手术,让患者有机会得以恢复到最佳状态。
如今,终于能平躺在床上的邵敏霞,单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的天空,就是一种享受。
9月1日上午,术后第11天,身上绑着支具,在医护人员和丈夫李洪良的搀扶下,邵敏霞像蹒跚学步的婴儿,小心翼翼地站直身体,抬起脚走了两步。这是邵敏霞第三次下床练习,也是邵敏霞新生活的开端。
19岁那年,邵敏霞的一次意外摔伤,“当时就感觉腿疼,没放在心上。”邵敏霞说,后来,邵敏霞结识了李洪良,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年后儿子出生。
幸福生活已然开启,邵敏霞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一开始只是有些驼背的倾向,慢慢地头部开始向下,整个身体也开始弯曲,而且胸腔越来越靠近腿骨,甚至连正常的抬头也逐渐困难起来。”邵敏霞回忆说,自己上半身逐渐弯曲,整个人不得不弯下腰来,弯曲度达到150度。
髋关节|“折叠人”复原了!依托3D打印技术,身高0.9米的她恢复到1.5米
文章插图
邵敏霞身体弯曲严重
“去医院检查过,说是强直性脊柱炎,需要手术治疗,但瘫痪风险很大。”邵敏霞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加上手术有瘫痪的顾虑,就一直拖延下来。
20年来,身体的弯曲严重影响了邵敏霞的正常生活,吃饭喝水、更衣如厕,对很多人而言是平常不过的动作,对她却异常艰难。
邵敏霞第一次出现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2021年2月17日,在骨关节病房,她弓着身子行走,脸几乎贴近膝盖,站立看不清前面的路,也没有人能看清她的脸,身体像是被折叠的刀子。
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病20余年,逐渐出现脊柱、髋关节僵硬强直,髋关节强直在屈曲位,腰椎后突畸形。骨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牛福文接诊病人后,与骨关节外科主任聂志奎,脊柱科主任吕超亮多次商讨患者病情,并制定手术方案。
因患者呈折叠状态,存在术中体位摆放、麻醉气管插管、髋关节融合,髋关节周围僵硬软组织松解,需二期脊柱矫形手术等诸多手术困难。
第一次手术时间定在2月20日。手术由骨关节外科主任聂志奎实施,在牛福文副主任医师、麻醉医师、手术护士的配合下,双侧髋关节置换术进展非常顺利。术后3天,患者下床站立,髋关节屈曲畸形基本矫正。
髋关节|“折叠人”复原了!依托3D打印技术,身高0.9米的她恢复到1.5米
文章插图
手术现场
术后5天顺利出院,定期在骨关节科门诊复诊,指导患者髋关节功能锻炼于术后5个月后,至脊柱科吕超亮主任门诊就诊,寻求改善脊柱后突畸形的办法。
“第一次见到她时,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手术。”脊柱外科主任吕超亮说,患者已出现严重的后凸畸形,此类手术属于脊柱外科领域极其复杂的手术,需要多科室的全面协作才能完成,而国内能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屈指可数。
患者椎间盘附近的组织已逐渐纤维化和骨化,这些原本分离的可活动的骨骼融合在了一块,就像所有的活动都被锁住了,无法展开。这是一场关键的手术接力,手术定在8月20日,要做两节椎体的高难度截骨。
设计—调整—推翻—再设计—再完善。吕超亮和团队不断调整着邵敏霞的手术方案,最终制定了最佳的手术蓝图。“打断两节椎体,将患者弯曲的脊柱逐渐扳直,再用钉棒系统牢固固定,同时避免损伤周围密布的大血管和神经。”吕超亮说,这个手术相当于把房子的承重墙拆掉重建。随着腰椎骨被截断,复位是之后最重要的一步了。四五个医师一起钻进手术单下。在吕超亮的指挥下,扶着她的头和各部分的身体,一毫米一毫米地移动,试着将她的脊椎拼接成近乎直线。同时,按序号精准抽拉体位垫,慢慢地将折叠的头往上抬,这期间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造成身体的错位。
复位完毕,吕超亮以最快速度准确地在胸椎和腰椎上打好骨钉。脊柱几乎从C被固定成了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