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体重,要科学。
近日,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
发布了体重管理共识。
共识建议,体重指数(BMI,体重与身高平方比)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中心型肥胖。人体成分检测结果提示内脏脂肪面积>100cm2为内脏型肥胖。
同时,共识还给超重或肥胖分了四期:
文章插图
0期:超重,无肥胖相关疾病或疾病前期;
1期:超重或肥胖,伴≥1种肥胖相关疾病前期;
2期:超重或肥胖,伴≥1种肥胖相关疾病;
3期:超重或肥胖,伴≥1种肥胖相关疾重度并发症。
共识认为,体重管理还包括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行为,重塑生活方式,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
1. 管理目标:建议将减少体重≥5%~15%。
2. 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少下馆子,不暴饮暴食,多饮水,慢饮食,饮足水,寻求家里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
文章插图
3. 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
4. 有氧+阻抗运动。
文章插图
建议在专业医师或运动教练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测定及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以助确定最大耐受心率。
增加运动需要循序渐进,以达到每周3~5d,总计≥15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6次训练增加5%的强度,直到65%最大负荷。
隔日进行一次抗阻肌肉力量训练,每次10~20min。
高强度间歇训练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减重策略。
5. 心理指导建议:增加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
6. 减重药物治疗建议:国内获准临床应用的减肥药物只有奥利司他。
包括饮食、运动及行为的生活方式干预是超重或肥胖的首选治疗方式。
文章插图
7. 减重手术建议:BMI≥32.5kg/m2且存在合并症者,或BMI≥35.0kg/m2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的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和内科治疗等减重方法长期无效,且有行减重手术意愿时,可考虑。
8. 复诊建议:体重下降代谢指标(如血糖、血压、血脂等)会改善,注意去相关专科调整用药。复诊频率建议1次/月,当代谢指标或疾病状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复诊。
【 肥胖|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三高食物!中国体重管理专家共识】总之,共识指出,需要整合资源,建立院内院外联合管理团队,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全流程体重管理。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营养产业分会, 等. 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 (2021年)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1.15(4):317-322.
来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 血压|颈部巨大肿块,然而高血压和肥胖让她的手术之路充满变数
- 脂肪肝|脂肪肝“戒晚餐”就行了?它最大的敌人不是肥胖,而是这4个!
- 风险|腹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特别高
- 金匮要略|肥胖、怕冷又怕热、面黄,都是脾胃虚弱,中医调理仅用3味药
- 运动能力|【健哥说心脏】动则有益,多动更好——国人运动,有指南可依
- 大寒|孩子不注重身材管理肥胖像个胖猪,多吃爽口菜,健康燃脂身材苗条
- 运动|吃得多动得少警惕肥胖!德州疾控教你冬季运动的正确姿势
- 直肠|多动少坐,才能不做有“痔”人
- 肥胖|身体虚不虚?看嘴就知道!脾虚比肾虚更可怕!
- 减肥|肥胖真的会导致血管“流油”,可以通过透析去掉?这可不是常规减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