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赋能?
大家好!
在前几天的文章中 , 我先从中层管理者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做好一位赋能型管理者 , 然后又转向了一位员工的视角 , 看看当我们在工作中识别到真正的赋能时 , 如何进行积极响应 , 从而避免丧失宝贵的机会 。
今天我带大家进入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视角 , 看看我们在没有领导赋能的情况下 , 如何基于我们自身的目标进行自我驱动 , 为自己创造自我赋能的条件 , 毕竟在职场环境中 , 赋能型领导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
自我赋能是人生常态
在我眼里 , 自我赋能其实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 而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职场道路中 。
文章图片
本号不仅专注于将个人发展的经验分享出来 , 还鼓励大家进行自我赋能 , 成就一个通过不断升维 , 逃离一个个内卷化陷阱的人生 。
任何处于向上发展的人生 , 都会不断遇到各种新鲜事物以及挑战 ,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自找”的 , 用“自找”这个词来形容不断升维发展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
正是因为有这些“自找” , 我们的人生会更为精彩 , 在一次次学习或应对“自找”挑战的过程中 ,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考维度 , 并积累更多经验和知识 。
这样的“自找”就是一种自我赋能 , 是一种由自己主导的自驱式赋能 。
在人生道路上 , 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各种内卷化的陷阱 , 不要让自己“低电量运行” , 而是保持一种不断“充电”的心态 , 每时每刻都要不断保持自己满电量运行 , 在电量已满的情况下 , 不断扩充容量 。
每时每刻 , 认识自我 , 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 , 并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向上努力 , 通过自我赋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 勇往直前 , 方是一种人生的常态 。
绘制自己的能力雷达
在上一篇文章中 , 我已经提到了三张能力雷达图 , 即进入某平台之前的能力雷达、进入某平台之后的能力雷达以及当前的能力雷达 。 如果你在绘制雷达时没有恰恰处跳槽的状态 , 那么后两种可以合并成一种 。
文章图片
我这里再加两张雷达图 。
第一张是目前市场上对于自己当前职位的能力要求 , 可以通过一些人力资源报告 , 或是在招聘网站上查找相同职位上的职责描述 , 找到对于能力要求最为全面的 , 并将其转化为能力雷达 。
另一张雷达图是自己在后续某一个阶段想达到的能力层级 , 这个需要基于我们对自己的真实了解 , 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怎样的职业发展模式 , 在某个特定阶段需要达到怎样的成果等 。
比如 , 假设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某个领域的CXO , 目前还处在中层管理者的位置 , 那么就需要将目光转向CXO的能力模型 , 将此作为自己当前的重要目标 。
这几张能力雷达图 , 从时间线顺序来排列 , 应该是进入平台前的雷达图(1)、当前的雷达图(2)、市场对职位要求的雷达图(3)以及未来目标的雷达图(4) 。
为方便下文表述 , 我这边都用序号进行了标记 。
如果自己有猎头或者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宝贵资源的话 , 可以麻烦他们帮你看一下(3)和(4) , 从他们专业的角度来看看是否与真实情况有所偏差 , 有没有任何能力点的缺失 。
通过能力雷达找准自身方向
完成能力雷达图的绘制后 , 我们需要进行细致的对比 。 在对比中 , 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各种能力短板 , 以及需要掌握的一些新的能力 。
文章图片
下面我们对不同雷达图的对比 , 以及对比后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深度说明 。
通过对(1)和(2)的对比 , 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平台中 , 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 不同的能力维度是否得到了延展 。
如果目前的延展程度不够 , 那么需要问一下自己 , 目前在平台中的发展是否受限、有哪些限制性因素 , 这些限制性因素是否有可能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消除 , 在此基础上 , 谨慎考虑后续的发展路径 。 若限制性因素可以消除 , 或者平台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 那么不妨考虑继续在平台中发展;反之 , 则考虑更换平台 。
通过对(2)和(3)的对比 , 我们可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 , 了解整个市场对于自己当前工作的要求 , 看看自己有哪些未知能力、哪些不足的能力;同样自己有哪些能力超出市场需求 , 或者超前于当前的职业要求 。 在此基础上 , 我们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
而通过(2)和(4)的对比 , 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目前的能力与中长期目标的差距 , 从而可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 对于能力差距就较大的能力点 , 或者是当前未覆盖到的能力点 , 则可以作为自己日常提升的重点 , 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优先赋能 , 加速发展 。
在找准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 就可以制定出自己的目标规划 。 我们同样可以参考OKR的方式 , 基于不同的目标类型 , 设定相应的关键结果和实现周期 。
下面 , 我和大家聊一聊有哪些自我赋能的途径 , 供大家参考 。
寻找赋能型管理者
虽然我在前两天的文章中 , 我提到了“平台内的赋能”与“超越平台的赋能”相比有一定的缺陷 , 但实际上最常见的情况是 , 我们可能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赋能 , 你可能只是作为单纯的资源 , 连平台内的赋能都不会有 , 完全依靠自己进行自我赋能 。
文章图片
所以 , 大家切勿把希望放在运气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 因为遇到赋能型领导的概率少之又少 。 正确的做法是 , 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赋能 , 全面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
当然 , 如果有心找赋能型领导 , 还是有一定希望的 , 关键在于面试时需要用心识别 。
如果遇到的面试官是那种循规蹈矩的 , 而且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时 , 这样的领导绝对不可能是赋能型的;而当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就能平易近人地和你聊天 , 并且以一种真正寻找人才的平等姿态贯穿面试全过程 , 同时也会在面试中引入一些超越平台的思想和概念 , 那么这时其实已经是赋能的开始了 。
我曾经遇到过一些赋能型管理者 , 这些管理者有一个特征 , 就是典型的创业者 。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 越是优秀的人 , 越是能以一个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 , 这些创业者都符合这些特征 。
与这样的面试官交流 , 确实是非常愉快的经历 , 他们在面试过程中表现谦逊 , 同时能够清晰表述出他们想从你身上了解的点 , 在确定是他们的理想候选人之后 , 会不吝时间和你讨论 , 认真解答你的任何问题 , 甚至能够拿着电脑 , 给你看目前他们遇到的各种痛点等 , 同时也会分享他们所采用的新颖的管理模式 。
如果大家有心找赋能型管理者 , 可以参考这样的一些特征 , 但我相信这一定不是全部 。
参与各种形式的面试
如果有机会的话 , 我们不妨多参加一些面试 , 作为自己寻求赋能点的途径之一 。 在面试过程中 , 我们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 同时可以发现自己有哪些能力短板 , 便于自己的发展 。
文章图片
出于这一目标 , 我们在选择面试机会时 , 既要考虑自身职业的机会 , 又要考虑自身职业外的机会 。
对于前者 , 我们可以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的范围 , 很多职业在不同行业中是共有的 , 但也会有不少差异点 , 我们可以通过多接触不同行业 , 了解自身职业在不同行业中具有的特点 , 以及面临的不同痛点等 , 拓展自己的视野 , 也能让自己在本职业的发展过程中 , 挖掘一些更为底层、更为通用的东西 , 这些其实都是好的赋能 。
对于后者 , 我们可以适当选择面试机会 , 因为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 , 而且也无法通过一两次面试去“由点到面”地了解其他职业 , 所以对于自身职业外的了解 , 我的建议是可以先从“兄弟职业”开始 。 这里的兄弟职业是指:与自身职业有一定交集 , 但也保持了与自身职业的差异 , 在某些重要方向上分道扬镳 。
比如 , 对于文档工程师 , 可以认为与一些设计岗位是有一些交集的 , 特别是在用户体验方面 , 是两者的共性 。
我曾在面试过一次PPT设计岗位 , 在面试过程中 , 面试官提到了一个问题 , 即是否能将设计用量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 面试官的问题提醒了我 , 因为确实在我的不少设计中 , 除了那些整体的视觉效果遵循行业通用规范外 , 一些细节上的设计都是凭借自身的感觉 , 是一种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性应用 。
从那以后 , 我在自己的PPT设计中 , 特别注重对于意识流的建立 , 力求将自己在某个点上的设计逻辑和整体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 , 便于今后设计时的参考借鉴 , 更为宏大的计划是建立自己的StyleGuide 。
这就是从面试中得到的赋能 。
抓住任何外部培训的机会
这里的外部培训机会分为两种 , 第一种是由所在平台提供的培训机会 , 另一种是自己主动寻求的培训机会 。
文章图片
这里所探讨的是外部培训机会 , 不包含企业自行组织的内部培训 , 因为很多培训师针对平台内部的 , 对个人的影响也是体现在平台内的 , 所以 , 从赋能的角度而言 , 内部培训的价值略低 。
我们先来说第一种 , 第一种情况以大型外企居多 , 会鼓励员工学习一些平台内和平台外都会用到的通用课程 , 比如IT类和语言类课程 , 学习完毕并通过考试后 , 公司会有一些补贴 , 基本上是全额补贴 。
对于第二种情况 , 则要看所在公司的具体文化 , 一般在注重员工成长的公司 , 会以各种形式鼓励员工参与外部培训 , 而这种培训甚至可以由员工自行选择资源 , 公司提供全额报销 , 这样的机制其实也是一种跨越平台的赋能 。 当然 , 有时也需要我们自己去进行争取 。
积极参加各种行业大会
行业大会也是很好的扩展视野的方式 。 与面试类似 , 行业大会一般也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 。
文章图片
一种是本行业的行业大会 。 通过行业大会 , 我们可以跟踪到本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 以及行业内头部企业或新兴企业的最新研发或设计成果 , 这些都是对于我们的赋能 。
另一种就是非本行业的大会 , 这样范围就很大了 。 目前市面上的行业大会有很多 , 不仅包含一些大众行业 , 如汽车、通信等 , 还包含了一些相对小众的行业 , 特别是某一大众行业下的分支方向 。 对于这些行业大会 , 我们既要根据自己职业发展相关的点进行选择 , 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大会 , 包含了不同的学科内容;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 。
无论参加怎样的大会 ,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赋能 , 能发现很多灵感 , 能收集到很多关键词 , 能够指引我们去接触行业内更多的知识和最佳实践 。 这时候 , 我们一方面要第一时间收录到自己的知识库中 , 还需要花时间进行消化 , 并在后续进行更为深入的调研 。
在工作中发现“赋能主题”
这里的赋能主题是指一些比较小的赋能点 , 真正的大赋能点已经在能力雷达的对比中总结出来了 。
文章图片
虽然这些都是小的赋能点 , 但有时这些小的赋能点会在职业发展的某个时段爆发出来 , 或者能为一些大的赋能主题赋能 , 所以 , 我们务必在工作中重视起来 。
这些赋能点的最大来源其实是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好奇心 , 并能第一时间思考如何解决 , 在目前能力无法解决的情况下 , 调研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
在调研的过程中 , 其实就是自我赋能的开始 , 因为在调研中 , 我们会发现更多不同类型的方法 , 从方法A中获取到的一些新的关键词 , 又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方法B , 以此类推 , 达到滚雪球效应 。
【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赋能?】上面我举了很多赋能的途径 ,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 会接触到很多来自于其他地方的赋能 ,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 无论是主动寻找还是被动接受 , 都有巨大意义 。 请大家务必打开自己的慧眼 。
- 老爷子,你去这个养老院不行吗?
- 夜读丨我们都需要一个知己
- 婚外感情,如何反观自己?
- 30岁的女人,该如何净化自己的内心?
- 老婆得了癌症,我该如何应对?
- 没有它,周围世界将不复存在!能瞬间穿透我们目前所见的全部物质
- 父亲为了一个女人狠心抛弃了我们母女,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
- 如何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 经历背叛的婚姻,该如何修复?
- 如何放下对婚外恋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