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净值产品将增多,保本型产品或将逐渐退出

《2018年,净值产品将增多,保本型产品或将逐渐退出》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日前,《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7)》(下称《报告》)发布显示,在日渐统一的资管新规推动下,2018年净值型产品将逐渐增多,保本型理财产品将逐步退出。在“打破刚兑”要求下,银行理财将逐步告别“保本理财”。





净值化转型初期收益率或下滑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而言,明年理财产品市场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净值型产品将逐渐增多,保本型理财产品将逐步退出。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一直是业内共识,目前银行资管业务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刚性兑付没有打破。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保本类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仍超过5万亿元。





据分析,未来,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被迫转型为净值型。在净值化转型初期,银行理财产品为保证产品收益,经营投资策略或更为保守,整体产品收益或会下滑。从当前市场净值型产品的形式看,封闭式、半开放式(定期开放)、全开放式(每个工作日开放)等产品类型均存在,可以基本对接所有类型的预期收益型产品。





预期收益型产品期限将明显增长





《报告》显示,45.4%的银行家认为,目前仍普遍采用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导致流动性风险难以避免。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产品久期管理,规定封闭式资管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据了解,随着监管对于期限错配风险管理的日益趋严,预期收益型产品的期限将明显增长。在当前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流动性愈加看重之时,流动性较差的理财产品显然不符合投资者的需求。但从目前银行资产配置比例看,“非标”资产配置仍然是理财产品的重要配置方向。在此情况下,如何增强产品流动性成为了银行关注的重点。





银行理财或将面临规模下降





《报告》还显示,随着未来《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整体业务模式将发生较大调整,其业务规模也将受到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超半数受访银行家认为,统一规制后,资管业务的规模将会减少,部分游离于各类监管边缘的业务在统一规制后将会逐渐萎缩。





规范资金池运作和提倡净值化管理,使得银行理财吸引力降低,资管产品管理难度提升。同时,作为公募产品,其投向也将受到限制。《指导意见》规定:公募产品主要投资于“风险低、流动性强”的债权类资产与上市交易股票。受此影响,银行理财将面临规模的下降,或许近年来兴起的FOF/MOM投资模式可能成为银行理财资金发展的方向。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梅天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