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观点】消费金融的多层次发展

【财富|观点】消费金融的多层次发展

消费金融在 2017 年站上风口。传统的消费金融是指由银行提供的以消费为目的的个人贷款,包括房贷、车贷、信用卡及其他消费用途的贷款。在政策和技术的催化下,消费金融服务开始下沉,消费金融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除了银行,消费金融服务主体扩展到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电商平台、分期平台、现金贷平台等多种机构,产品和服务种类得到极大丰富。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消费金融的门槛,扩大了受众范围,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构成。

【财富|观点】消费金融的多层次发展

消费金融潜在着巨大市场空间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010 年以来,中国的 GDP 增速逐步放缓,2016 年的 GDP 同比增速为 6.7%。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消费成为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出上升趋势,2016 年占比达到 64.6%。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个人消费规模仍比较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消费水平和储蓄余额均保持增长态势。 10 年间,居民消费水平增长超过 3 倍。从电商到 O2O,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消费场景不断丰富,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个人贷款规模增长:

金融机构居民贷款余额保持高速增长,2010 年以来,年平均增速超过 20%。居民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稳步提升,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60%,短期贷款虽占比不高,但呈逐渐上升趋势,从2014年不到5%增长到目前接近15%的水平,其增长空间巨大。再加上互联网消费金融加速行业扩张,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使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得到极大丰富,并且降低了消费金融门槛。

多项催化剂利好金融行业发展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银监会放开了消费金融公司审批的地域限制和数量限制,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常态化。



消费场景日益丰富

首先,电商改变了大众的购物习惯,消费渠道的便利性激发了小额高频的购物需求。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互联网的流量竞争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线下的消费场景涵盖广,其中,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 3C 产品和医美服务是消费金融线下布局最多的两个细分领域。潜在客户规模、重复消费率、客户信用水平等是选择切入场景需要考虑的因素,后续的产品设计和风控模式也要根据具体的用户画像来确定。资金流和信息流已经打通,消费金融能直接切入消费场景,获取客户流量,完成申请、审核及放款流程。



互联网提升了消费金融的业务处理能力和风控能力

针对于消费金融的业务处理能力:小额、高频的消费金融需求客观存在,但传统的线下受理和审核模式主要依靠人力,效率无法满足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采用标准化、批量化的受理及审核流程来处理。目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日处理能力都在万笔以上,自动化程度高。此外,消费金融的资金用途主要是日常消费,分期业务直接嵌入消费场景,时效性要求高,如果不能快速放款,会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导致客户流失。

针对于互联网提升消费金融的风控能力:首先,消费分期直接切入消费场景,能从真实的消费需求中获得目标客户,降低逆向选择的概率;而且消费分期的放款通常直接打给商户,对于资金流向也能有所把握。其次,长尾客户往往缺少央行征信,消费金融的大数据征信来自互联网沉淀的数据,包括电商消费记录、运营商数据、网上银行数据、社交数据、位置信息等,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数据维度又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不同维度数据的交差验证来进行客户的风险评估。第三,互联网有助于建立贷前、贷中、贷后的全面风控体系,传统模式缺乏贷后管理能力,而互联网能跟踪借款人的贷后行为,如有异动,及时防范风险。第四,自动化的审核流程除了提高了效率,也能降低人为的操作风险,降低对人的依赖。最后,互联网也提高了催收能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定位失联的借款人,为后续催收提供技术支持。



市场参与者大量涌入,资金渠道拓宽

市场参与者大量融入,一级市场融资活动活跃。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布局消费金融,P2P 平台在监管细则出台后也把消费金融作为主要的转型方向,大量垂直领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也纷纷成立。

此外,ABS的发行还拓宽了消费金融融资渠道。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都已成功发行 ABS 产品。此外,ABS 市场的热度催生出资金中介平台,如京东的资产证券化云平台通过创造金融产品和充当交易对手,为客户提供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服务,降低消费金融公司 ABS 的发行门槛和发行成本。



多层次市场构建丰富消费金融生态圈



生态丰富的消费金融产业

消费金融行业包含众多参与者。除了直接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P2P 平台、分期购物平台、现金贷平台之外,在产业链上下游有众多参与者。首先,上游有提供第三方数据、黑名单共享、反欺诈的数据公司,还有提供客户流量的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垂直平台、贷款分发平台和线下商户。其次,消费金融的资金来源广泛,除了自有资金之外,还有来自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和 P2P 资金,ABS 也逐渐成为消费金融重要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之一。

从产业链下游来看,催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各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催收部门,规模或大或小,以电催为主。超过一定期限的不良贷款都会外包给专门的催收公司进行催收。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建立相应的催收模型以提高催收效率。长远来看,催收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



消费金融服务主体共同成长

消费金融的发展方向总体趋同,就是要为长尾客户提供便利化、多样化的消费信贷产品,实践普惠金融。但基于各类机构的业务基础和优势不同,所提供的产品和定位的目标客群有所差异或侧重。由于消费金融市场空间足够大,虽然现在的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但每种模式都有其生存空间和做大的机会。



消费金融的制胜之道



成本控制

资金成本决定市场定位。资金成本从低到高依次为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银行的资金来自存款,成本最低,这也决定了银行服务优质客户的能力,提供最低利率的消费信贷产品。消费金融公司和电商平台的资金成本比较接近,大致在 5%左右,目标客群以银行客户和次优客户为主。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资金成本各家不同,如果是从金融机构过来的资金,成本大致在 6.5‐10%,P2P 资金成本最高,在 11%以上。较高的资金成本需要更高的投资回报,选择高风险人群作为放贷对象也是必然的选择。消费金融公司和电商平台的借款利率与银行接近,购物分期平台的借款利率一般在年化 20‐50%之间,而现金贷的借款的年化费率可以高达 200‐300%。

获客成本还在上升,互联网公司有明显优势。线下消费场景的获客成本已经逐步稳定,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新客户首单业务的利润接近零,获客成本的上升空间有限。而线上的现金贷业务由于利差巨大,获客成本还有被推高的空间。目前大部分平台一个有效客户的获客成本基本上超过了 100 元,获客成本较低的消费金融公司预计之后的获客成本也将大增。互联网大流量平台优势明显。

运营成本上,线上优于线下,自动化审核是趋势。线下业务的增长是线性的,与投入的人力成正比,规模扩大并不能大幅降低平均成本。而线上自动化的审核流程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业务处理能力。通过风控模型自动审核贷款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即使在必须人工处理的环节也尽量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操作风险和人为主观判断。



永不停歇的风控之战

金融科技是消费金融风控的一把利剑。传统的“制度加人”的风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需求,自动化、智能化、动态化是风控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贷工厂模式才能满足大批量业务的处理,并实时跟踪客户的状态变化。国内的征信体系不完善,欺诈猖獗,消费金融的技术需要不断迭代来应对“羊毛党”的攻击。

贷前的反欺诈和贷后的催收成为风控重点:

通过设备指纹、社交图谱分析、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机器学习的技术手段,对借款人精准画像,提高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评价能力。在放款之后,对客户在的互联上的产生的数据做持续跟踪,及早发现风险隐患。

不良率 — 风控监控指标:

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水平理论上会高于银行,应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并警惕上升趋势。

批贷率 — 风险预警指标:

批贷率是观测风险变化的重要指标。各个消费金融平台的批贷率差别较大,批贷率能反映目标客群的风险水平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力度。各家的风控体系不同,综合各种流量来源之后,平均的批贷率一般在 10‐20%之间,具体数值能反映出平台的激进程度。

共债率 — 重点关注指标:

多头借贷已经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最大的风险隐患。从消费金融公司的角度来看,无法直接获得借款人在其他平台的借贷情况,只能通过第三方征信平台的查询次数、借款人的运营商数据、通话记录、借贷 APP 使用情况等间接信息来做判断,准确性难以保证;其次,部分平台为了做大业务规模,即使知道借款人的共债率已经很高了,但仍然会借款,进一步恶化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主要客群是消费欲望强、自控力差的年轻人,便利的借款途径很容易使其掉入债务的深渊。因此,想要长期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对共债率引起重视。

【财富|观点】消费金融的多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