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孔子编订的《春秋》微言大义

有几个人能读懂?

孔子所倡导的周礼具体内容

在哪里能够切身体会到?

也许对《左传》内容了如指掌后

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每一位爱好传统文化的人

都对关公夜读《春秋》不陌生

现在这一典故

已成为国画、雕塑的重要题材之一

美中不足的是

许多作品里关公手里的《春秋》

居然是一本纸本线装书

那时候还没发明纸呢好不好?

 

(关于纸的发明历史,点击下方跳转阅读↓)

到胡同来,为你讲一个“纸的故事”……

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即使换成竹简或绢帛

这典故依然不靠谱

孔子编订的《春秋》微言大义

记叙之简略程度

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二百四十多年的各国重大事件

仅仅用了一万八千字左右

(现存一万六千字左右)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春秋·隐公元年》

 

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每一年的历史事件

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读《春秋》原文如同看历史大事年表

关公到底津津有味读个什么劲呢?

 

真相只有一个:

关公读的不是《春秋》

而是《左传》

 

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

为《春秋》作详细注解内容

被称为“春秋三传”

与其他两部重点解释文字不同

《左传》将《春秋》原文详细展开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六要素一个不缺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

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至鲁悼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期间各色人物和事件

甚至还故意加入了一些神秘化叙事

读起来那叫一个千回百转汹涌澎湃

 

《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

——晋·范宁

 

《春秋》谨严,《左传》浮夸。

——唐·韩愈

 

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左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如《曹刿论战》和《烛之武退秦师》

分别入选初中及高中语文课本

而书中的许多典故

早已化作常用成语

 

《左传》因为浓烈的故事性

成为后世研究春秋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和文化的首选作品

不仅如此

它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居然还成为理解《论语》的教辅资料

 

《左传》作者相传为左丘明

但其生平事迹只有寥寥数字

而书中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政治主张

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甚至孔子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书中也会详细记载

种种迹象让有些人猜测

作者是不是长期出现在孔子课堂上?

 

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左丘明是孔子弟子

只能算作历史猜测之一

但《左传》是《论语》的参考资料

却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左传》里详细丰富的史料

让后世真正理解了孔子的种种言论

当你了解到礼崩乐坏的种种细节

便不会觉得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些话有什么歧义了

 

孔子一生想恢复的周礼

《左传》给出了具体而微的种种呈现

让我们了解到春秋时代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种种细节

甚至周礼为什么始终无法复兴

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始终碰壁

只要读通《左传》

自然会知道答案

 

欢迎在文末留言回复

或在公众号后台点击

“胡同社区”-“兴趣部落”

发帖与我们进行交流

为什么熟读《左传》,可以更好理解《论语》?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秦汉胡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