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学生12年不回家过春节,拉黑父母写万字控诉“爱太过”
留学生像一只风筝,线的这头是家长。
牵挂也好束缚也罢,每个留学生(和家长)都有不同的感受。
最近,一位北大毕业的留学生却写了15000字的决裂信,控诉自己的父母。
这封信比较长,列举了该学子(化名王猛)记忆中父母对自己伤害比较深的时刻,我们简单看一下:
王猛是80后,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近日他完成了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前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及同学,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的过往。行文间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王猛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人身控制
控制着装: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小时候班里文艺汇演,要求所有人穿齐膝裤,但妈妈反对,结果整个班就他穿长裤。
掐灭奥数兴趣:王猛五六年级时,对奥数很有感觉,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有次参加奥数考试,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父母的拒绝。
尽管后来王猛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在离家前,父母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情感孤岛
在王猛看来,父母并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
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者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
中途,导游当着全团的面拿王猛开了个过分的玩笑。王猛瞬间僵住,不知所措。而父母也没有帮他说话。回房间后,王猛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曾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见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王猛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
出国留学——
“仍无法摆脱父母控制”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找了一位在美国的“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朋友并无共同话题,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王猛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所以他在美国读的是心理学研究生。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拉黑父母——
“他们原本有很多机会挽回”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国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是2015年为了更换过期身份证,整个行程仅在老家呆了6个小时,只因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这些年来,母亲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 和 “不”。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采访者问。“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在老俩口看来,“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父亲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必要时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母亲老刘说。
人生一半都在外边——
“问题难道不是出在后面?”
难道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老王说。
母亲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管束。至于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但只要下雨天,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接他下晚自习。
寻因反思——
忽略了儿子的心理问题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又遭遇不顺,再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到美国学业出现困难,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老王也反思了,自己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跟他重新联系起来。”母亲老刘说。
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家的大门是永远打开的。
——为何在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从小成绩优异、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网友意见
觉得父母的错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中国家长式的教育极端化的产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围人的种种行为和对待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成长,所以没有什么结果是巧合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仍然对父母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的失败。这自己种的因结的果,那么就请自己吃下去,至少我不同情这对父母。
这对父母到现在都还不懂前十七年的过度控制对小孩造成了一辈子的心理创伤,他的性格都形成了,后十七年你要让他改变可能性太小了。而且明显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总觉得成绩好听话就行,但孩子不是你炫耀的工具,那是个人,你在他小时候需要保护的时候没有站出来,那他长大了凭什么要和你亲近。
很多父母就是自己这辈子技能树点错了,开个小号(生个孩子)想重练,这种父母一般控制欲极强,想让下一辈完成自己理想的。
不能说父母全错。但确实大多数父母世界观狭隘,总以自己的想法臆断事情还让孩子服从他们的臆断,压根不想听孩子的想法。矛盾最主要原因是孩子不愿说,父母压根不愿意听,总觉得孩子的那些事都是小孩玩笑,没啥影响,但是父母们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那些都是大事!这些小事不断积累是可能影响一生的!
小伙子自身难道没有问题吗?
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比如调座位什么的,他怪父母没有去给老师反映,在这些事情上就不怪父母控制他了?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他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拒绝求助……双重标准啊
他举的例子,比如别人嘲笑他,学校座位不好的问题,与父母推荐的人关系不好,这些父母都没有放在心上,他的父亲觉得他应该学会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人,但这些都成了他现在怨恨父母的理由,感觉是把自己的遭遇归结到了父母在他小时候太管着他上,也许有联系,到最多还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他父母的问题,特别是上了大学,即使父母过分关注,一个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学着融入社会吗。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本来很理解他的,但是看了内容,我只能说,这完全就是父母溺爱出来的玻璃心,他选择的不是改变这种幼稚的玻璃心,而是通过与父母决裂继续维持下去
王猛说他写这篇万字书,是为了年轻父母一个参考: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但网上有两句相对的话,出国君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句比较惨烈:
我们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复制父母的人生,纠正父母的错误。
这句话道出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否认,有的影响一生都会存在。
第二句话比较客观:
人十岁不懂事,二十岁叛逆,要是三十岁还没有突破,那只能说这个人是巨婴了。
话糙理不糙,这句话很客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管父母还是子女,都该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吧。
(信息整理自《红星新闻》)
击下方传送门,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2017上半年活动、分享
名师说留学
申请美本,规划先行 | 如何选择合适的大学
留学热门专业解析|
套磁没有回音?调整下
!
定校原则
|
时间节点之EA/ED/RD解读硕博申请中科研项目的重要性
名师说标化
阅读满分需要做到哪些
|听力中的“体用之辨”
让你苦恼的口语
|
好的托福作文,改出来!青少年领导力
领导力这么养成
交流的艺术——沟通与倾听
自律与组织能力的形成
背景提升
美高面试、访校注意事项
|
别样背景:在柬埔寨盖房子访校游学,你需要解锁“学”而非仅仅“游”
实习就业
高管揭秘四大招聘内幕
|
Google分析师带你了解BA如何成为金融界精英
斯坦福博士:理科生如何遨游商海?
关注出出国留学,
获取更多资讯!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 东北大姑娘唠过年嗑!听着真得劲!
- 今年情人节,北大女博士告诉你,娶妻当娶……
- 外国留学生过春节:“家”是共通的语言
- 留学生们准备好迎接七大姑八大姨的逼问了吗?
- 新年加拿大又有骗局出现了:留学生们牢记这点防上当!
- 【辟谣】所谓“德国留学生遭遇撒旦教事件”系营销号捏造,驻德大
- 北大毕业的第二号女汉奸, 受审时辩称: 我在曲线救国
- 外籍华人造谣“中国人活得像野人”,被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当众围堵
- 北大给您拜年了! | 请签收一封来自100871的明信片
- 请回答2017 | 几位北大学子的年度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