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国级的徐庶身在曹营真的一言不发、一计不出?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正国级的徐庶身在曹营真的一言不发、一计不出?》。来源是思维游戏锻炼。

正国级的徐庶身在曹营真的一言不发、一计不出?。正国级|曹营|中郎将|曹操|御史中丞|徐庶---


正国级|曹营|中郎将|曹操|御史中丞|徐庶---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正国级的徐庶身在曹营真的一言不发、一计不出?

徐庶在历史上、三国演义中的疑点及释义,三国演义中罗先生这样写的原因会是什么。那么我们首先来看历史上的徐庶是怎样的一个人:目前比较公认的能够客观介绍三国人物和事件的书是《三国志》,其中在《魏略》中将徐庶以其本名徐福的名字与严干、李义、张既、游楚、梁习、赵俨、裴潜、韩宣、黄朗等共十人为一卷,写到徐庶的内容是:“(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翻译成现代文为:徐庶幼年爱击剑,行侠仗义,常以仁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他替人鸣不平,将人杀死后逃跑,后被官兵捕获,但他闭口不说姓名,后多方营救脱险,改名单褔(三国演义)外逃。从此弃刀剑,遍寻名师,经过刻苦学习,学业大进,终于成为一代名士。当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徐庶与崔州平经常与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以后司马徽也因避乱寓居荆州,二人在庞德公家见面,畅谈天下时势,徐庶受司马徽劝,投奔刘备,备以上宾礼待徐庶,并命为军师,共谋天下大业。刘备称赞徐庶有王佐之才。徐庶称卧龙先生诸葛孔明才是天下奇才。“后引见,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他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后迫于曹操将其老母胁于曹营,而不得不离开刘备。但从不为曹操设谋。故后世有“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的谚俗。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国,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卒。他的墓碑在彭城,现在可能墓碑还在那里。

徐庶投靠了曹操之后,职位一直做到了中郎将和御史中丞,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两个什么级别的官呢。中郎将,系由中郎演变而来。秦代设置中郎一职,到了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平帝时又设置虎贲中郎将,统武贲郎。东汉以后,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后期之北中郎将等。又建安中,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其职相当于副丞相,算是个高级官僚了。御史中丞,其官起于汉代。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君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之权极重。

正国级|曹营|中郎将|曹操|御史中丞|徐庶---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正国级的徐庶身在曹营真的一言不发、一计不出?

那么问题来了,首先曹操为啥会用一个毫无价值的徐庶到如此显赫的位置呢,我们都知道曹操手下谋臣众多,不管前期还是后期,从来都没有缺过有本事的高级参谋,而曹操用人向来都是唯才是举的,没有真本事的人曹操从来都不会正眼看待的,那么不发一言、不献一计的徐庶何以能够进入到曹操的核心智囊团中,曹操不怕是刘备派来的卧底余则成吗?以曹操如此精明之人,显然是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的,而且这里面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徐庶是因为曹操挟持了他的老母亲,徐庶又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所以不得不转投曹操的。这个线索的疑点就更多了。先来说曹操,收了那么多的谋士,从来没听说你不来我抓你家亲人当人质,看你来不来的。这样子成功一次了,以后谁还敢来曹操这里呢,曹操背靠朝廷显然是不敢也不会采取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去招聘人才吧。转过来再说徐庶,三国里面除了徐庶,貌似没有哪个精明的谋士,自己求职成功了,而家里父母居然落到敌人手里的,诸葛亮、庞统、法正、郭嘉、许攸、贾诩、荀攸、荀彧、鲁肃等等都没有吧,因为谋士都知道先把自己的家人保护好,再出山的基本道理。徐庶不应该也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吧。那个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是否能够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呢、不妨大胆的推测一下,徐庶开始投奔刘备,发现刘备的种种性格缺点,(刘备的很多缺点是由于其早年做织席贩履这些营生的时候所养成的,这个在后面我们会有专门的回目来深刻剖析刘备其人),知道了自己在刘备这里很难施展才华,动了投靠曹操的念头,毕竟青春年华苦短,寻个明君也是人之常情。之所以敢去投靠曹操,徐庶也是做了分析的,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并且敢于重用投降的谋士和将领,这一点是最吸引徐庶的地方。而徐庶如果就这样离刘投曹,世人将会怎么评价议论他呢。于是乎,徐庶自己炮制了一封家书,老母造曹操劫持,自己只能去曹操那边。都知道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徐庶这个大孝子尽孝为先,刘备没有理由阻拦,况且徐庶临走之前已经推荐了继任者诸葛亮,并且经过一番包装之后的诸葛亮,已经让刘备相信才能远胜过徐庶,那么刘备自然可以放走徐庶,留一个好的名声。否则,以刘备识人之本领,应该是可以识破徐庶的伎俩,看破而不说破,让自己的口碑传播价值在危机公关过程中实现最大化,才是刘备真正的高明之处。如果徐庶没有给刘备提供继任者的话,也许刘备会找到合适的借口或者偶然事件,让徐庶先生从此消失,因为一个知己知彼的参谋长投靠了地方,将会给自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除非徐庶还能够带来一个更好的人来替代,在这种期许之下,徐庶安然的离开了刘备转投曹操。刘备、徐庶、诸葛亮都因此事件得益,曹操却成了中枪的那个人。可是曹操真正的得到了一个好的谋士,特别是之前徐庶通过几场漂亮的偷袭战,已经让曹操领略了其“ 真功夫”,曹操即便背负骂名,也觉得自己是获得真实惠的那个最大受益者,曹操同样看破而不说破。

为了成全徐庶最后对于刘备的承诺; 不发一言、不献一计,曹操在对刘备作战时还真的没怎么让徐庶参与,而徐庶在内政治理上的才能同样出众,所以官升至能够“统领皇帝的侍卫”以及“监察郡国行政,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这样的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级别的人物。

说到这里,一个更大的疑问随之而来,罗贯中为什么这样子写徐庶呢?在《三国演义》中留下如此大的破绽隐喻,待我们这些后人会拆穿?还是回到罗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吧,上回说到罗先生当时投靠的是张士诚,而最后做皇帝的是朱元璋,如果罗先生当时更加明确的写出来徐庶的玩法的话,那么写成于明王朝的《三国演义》,就会造来当时从其他势力投靠到朱元璋门下打下江山的那些谋士的对号入座,罗先生将要面对的可能是灭门之灾,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到流传至今的《三国演义》。处于此种考虑,罗先生采取了带破绽的隐喻方式,来抨击类似徐庶一样不能从一而终的当代谋士们。罗先生这样做是否正确,是否过于狭隘,我们不去评说,只是希望我的这些文字,能够暗合上罗先生当年下笔写三国时候的一丝想法。

正国级|曹营|中郎将|曹操|御史中丞|徐庶---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正国级的徐庶身在曹营真的一言不发、一计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