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 朱自强:“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儿童写作的“自然”

教学 | 朱自强:“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儿童写作的“自然”

教学 | 朱自强:“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儿童写作的“自然”

文 | 朱自强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即使是口语化的写作,也是一种书面语。对儿童(其实成人也是如此)来说,掌握书面语要比掌握口语难很多。

杜威说,儿童教育必须依据儿童的本能展开,否则就没什么可教。既然儿童“缺乏抽象的、深思熟虑的操作技能”,但是却“十分熟悉自发的、无意识的活动”,那么,教儿童写作,就应该遵从一种“自然”的法则。

儿童写作的“自然”法则其实与文学创作的原初规律是相通的,它完全可以表述为明代性灵派文学家袁宏道所说的“信腕信口,皆成律度”。“自然”法则是以儿童的“性灵”为依据的。用布约克沃尔德的话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由于儿童的缪斯心性,“信腕信口”,也能够成为一种“律度”(意指有效、有趣的表达)。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

“今天午餐时间,被大家注目的当然是K老师,是K老师一个人坐在桌子的角落里吃饭的身影。K老师担任班主任的隔壁班级全班停课了。

他连身后三年三班的男生装作手持相机给他拍照都没有察觉。S老师和Y老师从身前经过时,他只是微微低一下头,就又默默地接着吃饭。这姿态谁看了都会感到K老师的孤寂。

别的班级没停课当然是好事,可是我却有些羡慕停课的三年二班的同学。”

这是日本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其“信腕信口”不用多说,“律度”在哪里?就在对K老师的描写上。这个小学生自然地、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孤寂”中的K老师对群体患感冒的学生的爱和依恋。正因为K老师的这种爱,“我”才“羡慕停课的三年二班的同学”。

“春天来了,冰雪化了,雷声响了,小河流了,桃花开了,柳树青了,小草绿了,小山雀叫了,春天来了。小朋友去春游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一书中,我介绍这首小学低年级学生写的诗说,‘小朋友去春游了’,就简简单单日常口语中的一句话,入诗了,有没有意思?

如果站在成人的角度,可能春天来了,你就要去恋爱了,或者失恋了,要去伤春悲秋。但是对小孩子来说,春天来了,小朋友要春游了,这个对他就是一件大事,就是他的诗意的生活。

当时,周益民老师精辟地指出:结尾的“小朋友去春游了”这一句,“把前面所有的意义都串起来了”。的确,一句“小朋友去春游了”,使全诗成为了具有主体性的“自我表现”。

不仅承认,而且鼓励儿童的上述“信腕信口”式写作,是不是可以矫正作文教学中的不自然的主题先行、点明意义、堆砌辞藻(所谓“好词好句”)、简单模仿这些毛病呢?



低段重点培养感受力和想象力,涉及理解力;中段重点培养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涉及分析能力;高段培养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语文教育中得到培养,将会凝聚成一种创新能力。

本期编辑:吴珂欣

投稿邮箱:ywhjsbjb@126.com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 | 朱自强:“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儿童写作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