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一带一路”视野中的互惠人类学

暨道路、走廊与人类文明发展

学术研讨会

讲坛背景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始终是基于一种互惠关系而构建起彼此共享的社会关系结构,在此基础之上,人类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形态,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诸多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都无法离开一种互惠逻辑的而构建起自身,人类基于此种互惠关系强化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增进了相互的交往实践,促进了物品的流通,并营造了彼此的认同,基于共享的理念而构建起来的人类共同存在在一起、在一个世界之中的共同想象。

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不仅在恢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通道和走廊的认知,也在激发起在新的世界格局下的人类彼此分享共同经验的新举措。人类整体因此而可以铸造出来彼此可以有一种基本的互惠共享的新的主张和交往格局。民族国家的历史在试图去打破一种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现代分离技术的体现,而“一带一路”则从“合”与“和”的意义上重新去营造出来一种命运共同体的现象。由此一种互惠的人类学需要重新从理论和方法上去反思原有基于民族国家分野的孤立性的区域研究,从相互的区分、冲突和对立走向一种彼此之间的融合、共享与理解。这需要人类学家自身有一种文化上的自觉,即对人类整体性存在的整体性把握。

我们在去年举办“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三届)”的时候就提出:在今日中国,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们凭借着自媒体的技术手段,投入极大的精力,怀着饱满的热情在借助新的人群互动形式在做一种人类学互惠意义的敞开式交流,学者们以及所有对人类学的理念怀有偏好的同仁们,大家在各个微群中时时互动,借此交流信息、分享感受、品评作品、相互交流,形成了中国社会中人类学知识生产的新格局。可见,人类学因此便是一种根基于人类的交往的观念、想象与物质空间而有的一种知识构造,我们也面临一个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所激发出来的人类共同体的存在,人类的智慧、经验乃至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不再是为某个人群所独有或独占,而是成为彼此之间可以共同分享文化和生活体验的共同体,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将会因此而有一种新的构造,世界秩序的格局将因此而有一种新的文化意义上的扭转。可以这样说,这种基于“互惠”观念的文化实践正在重新塑造着以研究异文化为己任的人类学学科自身的成长、转型与发展。人类学家参与其中正当其时,人类学因此需要改变自身以迎头赶上,否则将被历史所遗弃。

“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自2012年4月举办首届以来,到今年已是第四届。讲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牵头主办,协同国内外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研机构合作举办的高端论坛。我们试图借讲坛塑造一个国内外人类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每届“讲坛”都会紧扣时代和发展的脉搏,设定不同研讨主题,邀请国内外人类学界知名学者、资深学者、青年学者汇集一堂,交流论道,汇成一派。2017年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论坛”的研讨主题为:“‘一带一路’视野中的互惠人类学:道路、走廊与人类文明发展”。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一论题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对“一带一路”视野下乃至当今世界的格局中,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经验乃至文化如何传递、交汇、共享何以发生、以何发生,进而使人类彼此“重新在一起”的理想成为可能的现实。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社会转型与法治研究中心

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形式

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

时间

2017年10月13日报到

10月14日至10月15日举办学术研讨会

10月15日下午离会

地点

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第20层)

提示

会议报到当天开通“‘一带一路’与互惠人类学”微信群

讲坛内容

1、诚邀对本次讲坛主题有兴趣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同仁汇聚京城,研讨分享。

2、本次讲坛现提出以下论题(但并不限于以下论题,可自由展开,以学术品位为首选标准)

(1)“一带一路”中的族群参与;

(2)互联网、自媒体与文化共享;

(3)“在一起”的理想表达与文化实践;

(4)走廊、区域发展与新秩序;

(5)家国天下观念与人类共同体;

(6)智能化、人机互惠与新人类未来。

本次讲坛不收取会务费。由讲坛主办方为特邀嘉宾和参会专家提供差旅费和食宿。免费开放旁听。

会后将由主办方集结会议优秀论文在高规格学术性出版社正式出版。

特邀嘉宾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俊豪先生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民族问题研究中心)  张世保处长

腾讯研究院助理院长  程明霞女士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人类学系  周永明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刘亚秋副编审

参会专家: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庄孔韶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广西民族大学  徐杰舜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云南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和少英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日本爱知大学大学院  高明洁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  周大鸣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景军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朱晓阳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国社会科学院  罗红光研究员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方李莉研究员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高丙中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民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主任  冯珠娣(Judith B. Farquhar)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色音研究员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徐晓光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刘夏蓓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阮云星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  田中玛丽(Tanaka Maria)研究员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贵州大学  杨志强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  巫达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所长  王洪伟副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央民族大学  刑莉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张积家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刘谦副教授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赵旭东教授

议程: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联系方式

敬请联络:中国人民大学“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会务组

讲坛联系人:朱鸿辉:18811170916  微信:zhu-honghui

报到联系人:刘雅婷:15192716659   李育珍:13811449984

电子邮箱:rucesysjrlxjt@163.com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请搜索“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活动预告|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四届)

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人大国发院坚守“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着眼于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