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国更名,洋品牌本土化“接地气”

前两日,麦当劳在官方微博上宣布:“麦当劳的中国公司改名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啦。”一时间,“金拱门”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的首位,段子手借此贡献给大家不少的笑点。

麦当劳中国表示,名称变更主要在证照层面,日常业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公司各家门店依然会沿用“麦当劳”这个名字,毕竟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InterBrand公布的2017年最佳全球品牌排名中,麦当劳位列第12,品牌价值预估达到415.33亿美元。

麦当劳中国更名,洋品牌本土化“接地气”

而在更名的背后,不仅是经营权的更迭,更是麦当劳中国实施“本土化”策略所迈出的第一步。今年1月,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集团与麦当劳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将成为麦当劳未来二十年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特许经营商,新公司整体估值为20.8亿美元。其中,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合计持有52%的控股权,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

麦当劳引入中信这个战投,意味着其本土化的进一步加快。国企在市场上的优势是洋快餐们无法比拟的,依靠国企可能获取更低的租金、融资成本更低、也更易于推动本土化的发展。特别是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过程中体现得会更加明显。选择有实力的国企合作尽快适应中国的新发展,加速本土化,从长期来看是洋快餐们理智的决定。

麦当劳中国更名,洋品牌本土化“接地气”

因为随着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加快,洋快餐已经失去了“奢侈”的意义,成为再平常不过的快餐饮食的一种。而地位的丢失,对洋快餐的发展多少是有点影响的。加上市场多元化竞争的加剧,麦当劳一直在努力实现本土化发展。

2016年麦当劳开始在全国推广其整合了数字化硬件、个性化产品、人性化服务的“未来2.0”餐厅。如今,大部分麦当劳餐厅中,消费者可以在触屏自助点餐机定制属于自己的汉堡和甜品,也可自由调整产品的需求,如饮料去冰、汉堡去酱及调整肉类等。

麦当劳中国更名,洋品牌本土化“接地气”

除了公司名称变得更加接地气外,麦当劳中国的菜单和送餐也将实现“本土化”。麦当劳中国新闻发言人徐颖婷表示,未来5年超过75%的麦当劳餐厅将提供外送服务,“这也是为了契合中国市场的外卖热潮。”

麦当劳中国更名,洋品牌本土化“接地气”

麦当劳中国更名,洋品牌本土化“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