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老师的一条朋友圈,让所有家长惊叹!原来早恋问题还有这种解

《初中老师的一条朋友圈,让所有家长惊叹!原来早恋问题还有这种解决方法!》系傻大方资讯网小编转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老师的一条朋友圈,让所有家长惊叹!原来早恋问题还有这种解

文/左兴驰老师

就在最近,我的一位做了初中语文老师的大学同学,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动态:

在我的班里,谈恋爱的有两对,暧昧关系的有三对,正在追求过程中的一对,当老师的都看在眼里,连他们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一清二楚。

可能家长们看到这个数据会两眼一黑,二加三加一,再乘以二,十二人,一个班刚多少人啊,早恋都已经猖獗到这个程度了么?

看到这条动态的时候,我也回忆了一下我的初中时代,大体换算了一下,也是这个概率。

过了几天,这个初中老师又发了一条动态:

用了三天时间和这些孩子都聊了一遍,万幸都没有很出格,我的孩子也都很听话,懵懵懂懂的一问就脸红,反而感觉挺可爱的。

正当我很惊讶的以为我的这位同学居然会支持早恋的时候,他又在下面跟了一条评论说:

我现在正在想办法如何把他们不动声色的搅黄。

这……真是个阴险的人哦。

但是这份“阴险”绝对是有必要的。

记得我们在大学时代的时候,一起很严肃的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不动声色的搅黄一对早恋男女”。

最后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只要把所有成年人“考验”另一半的伎俩教给早恋中的一方,他们的关系往往都会不攻自破。

比如告诉女生,男生如果喜欢你,那他就会表现的无比细心,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一定是站在你左边的,吃饭的时候一定是先付好账的,坐车的时候一定先拉车门的,你们的关系被发现之后也一定是会庇护你的,如果他做不到的话,说明他只是在用很轻浮的姿态面对你们这一段关系。

只要把这个观念传达给女生,然后静等一个月,百分之八十都会分手,因为女生会对感情很重视,而且容易察觉细节,但是男生迟缓的情商发育导致他给不了一个男人应该给予女方的体贴和安全感。

矛盾便出现了。

我们研究出这个办法之后都觉得,哎,真是阴险的成年人。

但是转念一想,这似乎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女孩知道了怎样体会到对方对于他的好感,男孩知道了该怎样去关照别人才是正确的。

早恋这个话题一直都经久不衰。

可喜的是,家长和老师们面对这个问题时候,都变得越来越理智了。

要知道,莎士比亚的文学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发生那段爱情故事的时间段,朱丽叶14岁,罗密欧16岁。

没错,我们为之感伤哀婉的凄美爱情故事,就是发生在两个“初中生”身上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时也刚十七岁。

过去和现在确实不一样,但是不一样的只是社会环境,现在不是贵族,也不是书生,都是学校里的学生,但是少男少女,却还是那个少男少女,他们的性发育非但没有变得迟缓,反而越来越靠前,但是心理年龄却在逐渐的靠后,十八岁以上的“未成年”比比皆是,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照,想法幼稚,缺乏行动力等等,早恋的种种恶果,便是在这个土壤中结出的。

提到发现孩子早恋的第一反应,大多数人都是“两眼发黑”,“头脑空白”,甚至“全身瘫软”,绝望和恐惧带来的无力感瞬间便浸满了全身,然后慢慢的,转化成了愤怒。

我要你好好学习,你居然还有心思去谈恋爱?

女孩子还早恋?知不知道什么叫自爱?

你是一个学生,知不知道自己的本职任务在哪里?

其实这些话讲了也是白讲,荷尔蒙这个东西,不是靠着学习就能憋回去的,该会情窦初开的,一场春雨就遍地发芽。

还有一些爸爸妈妈,会对早恋这件事感觉到恐惧。

这种恐惧是发自内心的,能让人一夜白头的极端情绪。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恐惧的到底是什么呢?

真的是早恋本身么?

这句话说出来可能会扎了家长的心窝子,我们恐惧的从来都不是早恋,而是当早恋这个问题摆在眼前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有多么的不到位。

在平时我们感觉没有必要讲,或者是现在不用讲,再或者是不好意思讲的事情,忽然都变成了问题摆在面前,那份无力感可想而知。

孩子早恋了,我有没有教过她如何和男生,或者是和男人相处?没有。

孩子早恋了,我有没有教过他如何负责任,如何对待感情?没有。

孩子早恋了,我有没有教会她该怎么处理好自己内心里的一系列她曾经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情感?没有。

孩子早恋了,我有没有对他进行过性教育?她知不知道什么样的接触是出格的?什么是危险的?她懂不懂得安全套是怎么用的?知不知道哪里买得到?

没有,统统都是空白。

我们会恐惧,会愤怒,因为我们心知肚明,她/他只是一张白纸,就像是一个从来没有打过架的人直接扔给了他一把枪上战场,结果是必死无疑。

所以那些早恋男女双双考入大学之类的鸡汤没有作用。

因为我们自己太了解自己的孩子了,毕竟那可是你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孩子。

也只有像早恋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之后,所有教育之中的空缺都开始变得格外扎眼,而且做什么都像是亡羊补牢,难以解决。

在阳明教育的走心集训之中,每一次都会有很多很多的孩子,去找李波老师聊一些情感问题,他们之中有的已经早恋,有的情窦初开,有的感觉迷茫,有的不知所措,但是这些孩子都会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

这事可以向别人求助,但是绝对不能和家里说。

每次和阳明的老师们聊完这些问题之后,孩子的表情都会轻松很多,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解决方法,或者是得到了一个观念,一个评判标准,关于他们应该怎样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应该遵循什么标准,履行什么原则。

其实都说早恋影响学习,但是真正影响学习的可能并不是早恋,而是在早恋过程中的迷茫和沉迷。

迷茫产生于不知道方向,沉迷产生于不能明辨是非。

孩子们永远不会向自己的父母求助这些问题,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关心的只有学习成绩,不能帮助他们解开自己的心结。

但是这些道理,其实他们应该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早到什么程度呢?

早到小学。

这也是很多家长们的一个误解,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讲这些东西没有用,但是有一些东西,什么时候讲都不早,稍微迟一点,就容易出问题。

小学也有早恋,并不用惊奇。

情感问题,如果你拿到青春期去讲,就已经晚了,要么是孩子的价值观已经成型,你说的都是耳旁风,对于家庭关系不是很好的情况来说,还有可能出现反作用。

要么是孩子已经处于叛逆期,你说什么都没有用。

价值观,人际交往观念,或者是婚恋观,应该是贯穿孩子的教育始终的。

说一个很小的事情就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刚刚八九岁,正是贪吃贪玩的年纪,有一天,爸爸带回了一个蛋糕,孩子很开心,吵着要吃,但是爸爸一直在说,这个是妈妈的,只有妈妈答应了给你吃,你才可以吃。

然后妈妈在切蛋糕的时候告诉孩子,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爸爸和妈妈的结婚纪念日。

因为有了今天,你才会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所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爸爸会买这个蛋糕,因为爸爸还像当初一样的喜欢妈妈。

即使孩子似懂非懂,甚至完全听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但是这种情感的感受,已经慢慢的植入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了。

情感问题并没有那么羞于启齿,我们大概都带着孩子参加过婚礼,那就是一个最完美的情感教育场所。

爱情是什么,它有多重要,你该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另一半,都能够完美的体现出来,并不用你过多言语,只靠孩子的感受力,就能够在头脑中扎根。

现在的孩子们,尤其是00后们,尤其需要情感教育。

他们是内心孤独的一代,前所未有的开放,又前所未有的孤僻,他们交流感情的方式也和以往不同,表面的活跃和开朗背后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对待感情的定义也和我们有所差别,或许过了几年之后我们会发现,他们连谈恋爱的方式都会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总是以“和学习无关”为理由无视一些问题,似乎孩子身上的其他问题和学习比起来都是无关痛痒的,为了分数,什么都可以让路。

看起来,孩子很平静地在学习,但是暗地里,这些潜藏的问题,都在慢慢的发酵,寻找一个契机爆发。

所以,事实上比学习重要的事情太多了。

分数决定了你下半辈子怎么过,但是能不能处理情感问题,决定了你下半辈子过得好不好。

对于早恋,我们这种对早期教育视而不见,对后期问题过分夸张的态度,才是影响他们学习的罪魁祸首。

父母一方因为教育不足导致的不从容,直接转化成了孩子面对自己情感时的胆战心惊。

对于孩子身上的问题只做表面功夫,从不关注思想因素,又让问题不断积累,各种花边新闻上的家庭暴力,未婚先孕,婚外出轨,大体都来源于此。

情感教育不嫌早,做好情感教育的基础,就算是早恋来临了,也就不会太惊慌,如果孩子真的早恋了,也不用头脑空白,问题都有它的解决方法,而且对于早恋问题,尽量不要一斧子砍死,因为这一斧虽然把早恋砍掉了,但是也会在孩子的情感世界里砍出一道伤疤。

解决早恋问题的时候,比起直来直去的少林功夫,我们更应该动动头脑,想想该如何打好这个太极,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不动声色的搅黄”,其实如果孩子的情感观念足够完备,懂得如何分辨异性的时候,很多早恋都会不攻自破,要是孩子具备了这些观念之后仍然一往情深的话,那便也不用太过焦虑,需要的就不是“搅黄”而是注意安全、保证学习、理智对待这“约法三章”了。

早恋不是问题,只是现象,让它变成问题的,往往都是空缺的教育和不适当的态度,父母在面对早恋的时候,需要的是用心,说肉麻一点,是用爱,以情动情才能有所感,有所受,一味的强硬拆散,永远都是不可取的。

《2018寒假8天走心集训宣传片》

过个寒假,我就华丽转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