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四、五线城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大典型命题 | 和君每日观察
提示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每个大企业都曾经是中小企业,正所谓“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看中小企业”,作为占中国企业总数97%的中小企业,是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之一。为此,社会各界也愈加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各地政府相继组织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君集团也助推成立“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业联盟”。
近期我们走访了四川一些城市的多家企业,他们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可谓是中国四、五线城市中小企业的缩影。总结来看,大体有以下三大典型命题:
命题一:如何“从鄱阳湖走向长江走向太平洋”,实现做大做强。
这是一个战略命题,这些中小企业中也不乏隐形冠军,业务上大都以制造业为主,规模上以千万到1亿体量居多。企业家大都对战略缺乏系统和长远思考,“规模扩张思维”居多,但深谙区域市场发展规则。如A公司,纸包装行业中的一方霸主,产值1.2亿,成立20年,在四川区域酒水饮料纸包装行业奠定了一方诸侯的江湖地位。但不知从1亿走向10亿,从区域走向全国,发展突破困难。我们认为,“搭顺风车”不实为这类企业做大做强的首要选择。具体来说,不断夯实区域市场,以区域市场资源融入行业龙头的全国市场,如寻求被上市公司并购,借力上市公司做大产业格局,搭上龙头企业市场下沉的“顺风车”。这也是避其锋芒、寻求联盟,实现突破的一种做法。
命题二:如何从人治走向法治,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
通常来说这类企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野蛮成长,在管理上基本处于“毛坯”,且以家族企业居多,企业家大都学历不高,缺乏系统管理体系,多凭自我摸索管理企业和凭经验决策。如B公司,处于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这一细分领域,多年来产值难以突破五千万,组织体系基本空白,多靠人治。生产班组以包工头的方式运作,结果导致员工留不住,公司管不了,长久以来形成管理隐患和矛盾,甚至制约了企业发展。我们认为,结合这些企业发展的历史特征、组织特征,管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点上突破、系统跟进”的基本原则,以“简单实用”为第一要义,切忌贪大求全,逐步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
命题三:如何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为所处区域不发达,企业缺乏雇主品牌效应,这些企业在人才上的短板更为突出,无论一线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极度缺乏。我们认为,基于薪酬激励的人才吸引政策在一线人才尚可发力,但对于高级管理人才,适宜的股权激励或利润分红更为有效。但这需要企业家有足够的胸怀与格局,否则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四川的四、五线城市的中小企业需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所在,一切发展命题首先从企业家抓起,在奔跑中调整姿态!
——和君咨询咨询师 张燕
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如何做好优秀人才引进工作
中小企业智能制造转型之痛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与作者互动哦~
- 华北一城市斥资数十亿建文体场馆 资金不足停工4年
- 一个双十二5折,成功解锁成都这座幸福城市的密码...
- 城里人“下乡买房”有何法律风险?
- ?四川美女吹牛,笑死个人了!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设多学科联合会诊(MDT)门诊
- 北京新增城市绿地6120亩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7.4%
- 四川旅游学院招聘康复、休闲、户外、篮球、健美操等专项人才
- 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专家进校园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站
- 福利贴丨昆明广场三周年庆搞事情了,TKP城市音乐节门票手快有手
- 城市管理要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