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丨商学育人:建设商学特色普通高中的实践探索

现代教学丨商学育人:建设商学特色普通高中的实践探索

商学育人:

建设商学特色普通高中的实践探索



文丨上海市第四中学  杜育敏

上海市高中教育综合改革内容之一便是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以此促进上海高中教育从分层教育向分类教育转型。我校抓住机遇,积极申报,制订了《上海四中:中西商学的摇篮——2014~2017年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规划》,并经我区教育局推荐、上海市教委项目组评审获批为第一批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之一。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我校抓住机遇,在秉承学校办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突破口,整体设计推进我校特色项目的建设。

秉承学校办学的传统优势

“中西商学的摇篮”的提出,首先源于我校150年的中西办学背景。我校创始于1867年,我校课程设置历来重视中西语言学习,重视“西学东渐”“东西融合”的课程内涵,在文化交流、经济交往方面有着丰富的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校在管理、经济创收上名列全市前茅,校办工厂盈利领先全市同行业,为教工福利、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颇有经商之道。近几年来,我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其中校本拓展型课程“理财”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校本课程大赛特等奖。

整体规划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从学校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和主观要求来分析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必要性。客观需要在于高中教育中育人的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人才需要具备商学财经素养;主观要求在于百年老校的学校振兴和办学发展的要求,传承学校精神、振奋办学信心、激发师生创新。基于此,我校开展了以下四项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之一是定位学校的商学特色,对此大家达成了共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导向,以建设校本特色课程为主要抓手,整体推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顶层设计之二是确立我校商学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即传承“砥德砺行”办学理念,明确商学特色高中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我校对于“中西商学素养”的内涵给出了具体阐释,即指东西方在经济、金融和管理领域方面所共有的“从商之德、经商之道、会商之能”。其中,从商之德即为道德意识商学品质,包含诚信规范、责任担当和理想情怀;经商之道即为价值观念与创新精神,包含自信毅力、沟通合作和进取卓越;会商之能即为商务技能实践能力,包含商学知识、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由此培养学生获取中西方商学之基本知识技能,养成中西商学共有之品质能力,提升具备东西方企业家之视野气度素养。

顶层设计之三是制订我校商学特色的课程目标及内容框架。我校以课程建设统领发展,建立了凸显商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体现了我校特色建设的育人价值、校本追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教师育人发展。

顶层设计之四是课程实施及管理,初步建立商学特色的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方案。学生评价着重于出勤、学习表现、学习效果等方面,由教师做出等第性评价;特色课程评价着重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时计划、教学教案、课程教材)、学生问卷结果、师生获奖成果等方面,由学校做出等第性评价。

特色高中建设的实施关键

对于一所办学历史深厚、传统悠久、教学质量扎实平稳、特色项目丰富多样的学校而言,在建设特色高中时如何把握普通高中与特色的关系、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关键等都是值得思考并加以分析的。

1.定位特色发展的学校策略和项目

定位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是在具备完成普通高中的办学育人目标基础上的特色,是生成于学校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土壤、立足于学校具体的办学条件的特色,是着眼于学生全体全面发展与个体多样个性特色的育人目标设定与育人行为的谋划。我校明确定位商学特色发展的策略概括为“聚焦素养核心、提升课程内涵、构建特色体系、整合多方资源”。由此,在商学特色的顶层设计中,我校丰富办学理念的特色内涵,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发展育人目标的时代内涵,厚实学生的素养培育;定位特色办学的实施策略,明晰特色的发展路径。我校确立了建设“中西商学的摇篮”特色高中的目标,以中西商学素养为特色,旨在“启人生智慧,养优美德行,成世界眼光,育商学素养”,把学校办成具有商学素养特色的优质普通高中。

2.提升课程内涵,统领学校特色发展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保证,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实效。我校紧抓课程“牛鼻子”,建立凸显商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覆盖全体学生,规定了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发展程度及不同的发展维度。我校始终关注学生成长中品德、人格的养成与提升,培养学生经济社会所需的道德品质,奠基学生商学特色基础。

我校商学特色课程融合了中西商学基本知识技能,以经济、管理、金融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商学品质和商务能力为课程目标,由责任教育、生涯规划、心理调适、职业体验、商务礼仪、运动健康、艺术欣赏等课程群组成,共分三大类。第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奠定特色基础需求的中西商学素养核心课程“源商课程”;第二类是融合学校其他课程、全面培养学生、拓宽其特色素养技能的“融合课程”;第三类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性学习体验的“致远课程”。我校以“学科特色延伸+特色学科分层”将特色落实在基础型课程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奠定特色基础需求;以“突出主题素养+注重实践技能”将特色落实在拓展型课程中的全面培养品质技能、选择个性特长发展;以“课题研究经历+探究特色项目”将特色落实在研究型课程中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倡导鼓励创新实践。

迄今为止,我校共开设了17门特色课程,其中,在基础型课程中,全体学生必修的有10门;在拓展型课程中,全体学生必修的有4门、选修的有3门,进入“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的线上课程有3门,编写特色教材7本;在研究型课程中,我校建立了2个学生商学特色研学平台,即“高一商学之道——人文浙商绍兴探访”和“高二爱国之旅——南京历史遗迹寻访”,学生围绕“景点品牌、景点营销、景点规划”实地开展商学微课题研究,现共有学生课题90个。

3.实施引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实施特色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着变化。“源商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奠定特色基础需求的中西商学素养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商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启蒙。我校以年级讲座的形式开展章节式大课教学,对学生个体的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这对于我们教与学的启示在于“课上是学习,课后也是学习”;“融商课程”融合了我校开设的多种类型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视野,这对于我们教与学的启示在于“课堂、学习无处不在”“有课是学习,无课也是学习”“校内是学习,校外也是学习”;“致远课程”则开设在致远商学院——创新场馆一站式学习场,它创设了实践环境条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发挥了学生特长兴趣,让其充分享受多样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由此,我校商学特色课程体现出的“游戏化学习:虚拟+活动”“线上线下学习:网络+社团”“无边界学习:校内+校外或有课+无课”成为了我校新教学模式。

4.制订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多元成长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教育评价标准无疑对学生的成长和努力方向有着明显的导向和诊断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学生评价标准的制订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通过学生课程的经历和体验,它能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逐步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要求。由此,我们所说的学生成长价值标准多元,不仅仅是从多角度来看学生的成绩、成长,还强调能够给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学生的多元化成长,且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5.提供特色育人的人力保障

学校特色发展根本在于师资队伍。因此,我校积极培养能保障学校特色发展的师资队伍。我校倡导建设支持特色、主动发展、一专多能、创新合作的教工队伍保障机制,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商学文化研读,根据教师教学课程特长积极开发商学特色课程,比如慕课平台上的“叱咤风云的商界人物”就是多学科备课组相互协同精细课程的案例,“CIS企业身份识别设计”课程也是不断提升美术教师专业引领、一专多能的案例。依托著名高校专家的专业指导和专业带教,我校聘请了博导教授带教我校专职青年教师,聘请了硕、博研究生指导特色学生社团。我校每年都会开展学校特色建设、课程实施、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研讨展示活动,并邀请各方专家来校指导。我校还积极开展校际间的学习交流活动,从而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延伸阅读

商学特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文丨上海市第四中学  李之音

2015年3月,我校以“上海四中:中西商学的摇篮”为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目标入选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建设商学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推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商学特色课程的建设目标

所谓中西商学素养,即东西方共有的“从商之德、经商之道、会商之能”。由此,我校商学特色课程的目标是在学生学习商学基本知识、训练商务技能、实践商学行为的过程中培育会商之能,行经商之道,养从商之德,提高商学品质和商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多元发展,最终促进学校向优质、特色发展。

商学特色课程的结构内容

商学特色课程以经济、管理、金融为主要内容,形成由责任教育、生涯规划、心理调适、职业体验、商务礼仪、运动健康、艺术欣赏等组成的课程群。整体结构由“源商课程”“融合课程”和“致远课程”三大类课程组成。

“源商课程”是核心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包含商学导航、理财、理财有多、商界人物、商务英语口语等5门课程。如商学导航课程通过商学的三大板块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分别为高中生提供商学的基础知识,使之学会更好地管理资源。

“融合课程”是全面培养学生中西商学素养与技能的课程,兼及必修和选修,包含学科商学特色延伸、商学特色主题课程群、商学课题基地研究三大板块。学科商学特色延伸主要落实在基础型课程中,把特色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整合在一起,如商务应用文写作就融合在语文课的写作教学中;而西方商业的发展、崛起则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变革的宏观认识等。以弘爱、愉悦、礼仪和集美四大课程为中心的主题课程群主要落实在拓展型课程中,提升学生爱心奉献、责任规则意识,增强其抗压、合作、规划能力。商学课题基地研究把商学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感受商学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致远课程”是以个性化、选择性学习体验为主的商学课程,包括商学特色技能课程、商学特色社团活动、商学课题组队选科三大板块,落实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特色技能课程以致远商学院为学习场,实施一站式学习,主要有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品牌创意、国际贸易、金融分析等课程。特色社团活动有公益社、商英社、辩论社、书法社等社团,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发展提供了场所和平台。

商学特色课程的实施

1.综合国家三类课程,探索特色课程和基础型课程的有机结合

我校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综合设置了商学素养课程,并依据三类课程的不同性质和要求,使商学课程呈现出多面性和多层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充分利用自编教材《叱咤风云的商界人物》,让学生以教材中杰出的商界人物为素材,开展三分钟演讲、随笔撰写、作文素材积累等活动,进行语文学科基本技能的训练,感受他们的优良品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入较常见的几种商务应用文,以点带面,使学生能够重视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在英语学科中,教师以商学为主题、题材、例子,开设了商务英语口语和剑桥商务英语课程。学生既接触、学习了商学,又提高了听说能力,一举两得。

在数学学科中,理财虽然作为源商课程单列进入课表,但绝不是游离于数学学科教学之外的,而是与数学学习相结合,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形成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可见,理财课程的前提还是要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必要的学科素养,本质上是数学课的延伸,但对于那些数学好且对商学有兴趣的学生而言,则多了一个选择的渠道。

不仅语、数、英三大学科,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政治学科本身就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经贸方面的案例,而艺术课则用“艺术策展”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这些课程以教材为载体,开发商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商学为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添砖加瓦。

2.探索商学课程的评价方式,课程实施初见成效

我校通过制订可操作的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方案,促进“商学”落地生根。我校制订了《上海四中商学特色课程评价方案(含评价量表)》,确定了对学生评价和对每一门特色课程评价的两个评价指标。前者从学生出勤、学习表现、学习效果等方面,由教师做出等第性评价;后者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等方面,由学校做出等第性评价。除此,我们还设计了学生评价一览表,其涵盖了高中三年学生的商学特色课程评价结果,并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挂钩,逐步形成数据库。这样,我们就能从高一起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地继续了解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以此检验我校特色育人的实效。

3.依托致远商学院,提供一站式学习场

特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课程、师资和教材,也需要有实施的实践基地。新落成的致远商学院就是我校学生开展商学学习的实践基地,内有八个功能区域:商学知识展示中心、商学谈判模拟教室、金融实训模拟教室、商学资料中心、商标与广告设计体验教室、商学实务沙盘模拟教室、行为分析实验室、图书馆资源中心。此处也是一站式学习场,我校通过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减少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成本浪费,让每个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初步了解商学有关方面的核心业务及外围业务的基本技能,并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商学意识和能力。

4.培育商学课程的师资队伍,支撑课程的实施和学校的发展

我校遵循实效、本位原则,三管齐下,开展特色建设所需的师资培训。方式一是通过自研自修、安排讲座等形式,全员培训,旨在普及,扩大群众基础。方式二是通过定人培训,让有兴趣、有基础的在校教师跟着外请专家学习,或引进有商学背景的教师、学生。方式三是我们从学校到教师个人,积极开展商学特色课题研究。2016年,我校申报的上海市教委课题“上海市商学特色高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获准立项。全校以此为龙头课题,分级分类,实施商学特色项目的课题研究,全校共立项40个子课题。

该项目从成立至今已近三年,我校商学特色课程从最初的两三门到现在的二三十门,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不仅如此,我校对课程的内容、实施、评价、师资、保障等各方面始终在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整个特色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为特色普通高中的最终建成迈好每一步。

现代教学丨商学育人:建设商学特色普通高中的实践探索

创商学特色  养商学品质

文丨上海市第四中学  陆曦宇

我校秉承“砥德砺行”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上海四中:中西商学的摇篮”特色普通高中办学目标。我校始终关注学生成长中品德、人格的养成与提升,将中西商学素养阐释为“东西方共有的从商之德、经商之道、会商之能”。我校德育处围绕从商之德,以德育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为学生商学素养奠基。 

从商之德的内涵是道德意识和商学品质。我校将从商之德标准描述为:讲诚信,守规范;明责任,敢担当;有理想,具情怀。基于此,我校德育处开发了弘爱、“启明大讲堂”特色主题教育课程,“启明小先生”特色技能实践课程和“走进社会大课堂”特色研究型课程,从而落实育人目标。

开发弘爱特色主题教育课程

我校德育处开发了弘爱特色主题教育课程,旨在通过爱心义卖、志愿者服务等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爱心援助、志愿服务、自主管理等能力,弘扬学生关爱他人、爱心公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志愿者精神。我校每年还会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学生们将自己家里闲置的物品带来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帮助困难地区小伙伴和困难家庭学生。学生们为了多得善款,还会自主设计爱心抽奖、cosplay合影等活动,场面十分火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我校与陕西南路地铁站、乐缘养老院、徐家汇大修道院、电影博物馆、田林街道等单位签约,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岗位。学生在地铁站为南来北往的乘客提供咨询服务;在养老院陪伴老人拉家常,包馄饨;在大修道院、电影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在街道参加爱心暑托班,带领小弟妹们阅读嬉戏;在社区卫生中心帮助老年病人自助挂号和咨询。志愿服务增加了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设置“启明大讲堂”特色主题教育课程和“启明小先生”特色技能实践课程

“启明大讲堂”是我校德育处开发的又一个特色主题教育课程,旨在通过邀请社会名人、知名校友、优秀家长到校授课,指导学生启智、养性、明礼、择业。我校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为学生作“读书与人生”报告,引导学生树立将读书作为生活一部分,学会选择的人生态度;上海交通大学安泰学院万孝园博士开设商学概论序言课,培养学生财商,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张国义作“中西方文化差异及青少年未来发展规划”报告,为学生启智择业导航。“启明大讲堂”的讲座引发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和动力,激励学生不断前行。

而特色技能实践课程“启明小先生”旨在鼓励有特长的学生走上讲台,展示他们的才华,分享他们的收获。我校通过搭建这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特色技能教育平台,多层次展现我校学生的风采。例如,高一学生小王自预初年级就开始对股市颇感兴趣,每日都会上沪深股市网络关注股票信息并分析走势,几年下来积攒了许多股市信息与经验。于是,我校邀请他走上“启明小先生”的讲坛,以“谈股论金”为主题,为全校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股市讲座。小王明白,要将兴趣爱好发展为终身职业就必须在高中阶段打好基础,所以,他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时政知识大赛二等奖、地理等级考A级的好成绩。

开设“走进社会大课堂”特色研究型课程

我校德育处开发的“走进社会大课堂”德育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它由高一的“商学之道,人文绍兴”探访和高二的“爱国之旅,南京历史遗迹”寻访两门社会考察课程组成。我校组织学生对绍兴鲁迅故里、沈园、兰亭,杭州浙商博物馆、西湖,南京夫子庙、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等景点进行考察,要求学生组成团队,从景点品牌、景点营销、景点规划中任选一个角度,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形式的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课题结题后,我校以小课题评选和优秀课题答辩展示等形式对学生课题研究进行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诚信意识,又锻炼了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答辩口才,有助于学生商学素养和品质的养成。

以上内容刊载于《现代教学》2017年9A刊

* 小编个人微信号:2432274540,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教学丨商学育人:建设商学特色普通高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