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就这样让给别人?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不妨深思考虑一下。
当看到这条微信消息时,我很是恍惚了一下——这是厂家和经销商闹矛盾了?
客观来说,A产品品质不错,本地市场也算打开了,很多顾客指名要这个产品。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中窜货现象最为严重。但像这条带有“怨气”指责味浓重的信息,让我不得不考虑它背后的东西。
质量是否真的有问题?以后要不要继续卖这个产品?我脑子里打了n个问号。
带着这些个疑问,找经销商小李聊了起来。一番对话下来,引出小李一番苦水。
我:刚看你发的这个到底怎么回事?真是产品质量有问题?
小李:姐啊,咱们打了这么久的交道,你应该明白,我做了A产品4年多时间,从无到有,现在销量也不错,都是我一点点做起来的,不可能平白无故说不做就不做了,肯定有我的难处。
现在不光是我不做,省内很多地区都不做了。
从过年到6月份,售后反馈过敏现象增加了很多,而且好多顾客反映,之前的产品和现在的产品质量相差过于悬殊。
你看,这是我们拿过来的货,不是一个批次的膏体颜色都不一样。
A产品自品牌创立之日起就没有自己的工厂,全部交由代工厂完成, 这就为后来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埋下了伏笔。
小李说,之前他负责的区域出现了窜货现象,他过去把那批货买了下来,找厂家要说法,厂家给回复说是假货,但产品的所有防伪码都显示是真货。这件事到现在厂家都拖着没给解决。
“不是我不想继续做,是没办法做下去,决定不做了的时候,厂家也有过挽留,说实话做了这么多年我也不是没有挣到钱,但是现在市面上窜货、假货太严重,我担不起这个责任。现在孩子都娇贵,一旦出问题,很有可能把挣的这点钱都搭进去。”
至于更深入的问题,小李没说,但从语气中也能探知到还有什么事是他不想说,或者不能说的。
“王姐,你试试B品牌吧,除了广告名气没A大,质量比A要好,售后我这块也给你足够的保障。”
话题一转,小李开始推销起他新做的品牌——要知道,B品牌可是A品牌的绝对竞品。
原以为,此事会就此作罢。没想到最近又出现了新的事端。
9月份,小李在朋友圈连发N条声明:
本人于A品牌厂家解除合约已经三个月了,A品牌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和售后问题请大家不要和我联系了。这个叫XXX的外地人我也从来不认识,他到某些门店提我,和我关系如何如何,请你不要相信。善意地提醒一下,如果你相信了,出现任何问题,请不要和我联系。本人一概不知,一概不负责,一概不承担。现已上报公安机关备案,必要时通过法律解决。奉劝那些挑起事端的门店,严开尊口,小心外面风很大。
外面的风,果然很大......至于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我懒得去问,把这个品牌的存货处理完,我想我是不会接着做了,毕竟可以替代它的产品还有很多。
作为店家,质量永远是选择产品的第一准则。
路人甲有话说:
A品牌与经销商的分歧到底出在哪里,也许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是从小李“不想多说”的只言片语中,我等吃瓜群众也能看出些端倪。
首先,我们来划一下重点:
1、A品牌在当地做了4年时间,市场局面已经打开,产品“旺销”。
2、产品前期质量很好,后期出现了较大的质量滑坡。
3、A品牌没有自己的工厂,一直是代工生产。
4、经销商赚到钱了。
5、A品牌出现了窜货现象,经销商找厂家对质,又牵扯出假货问题。
6、A品牌在当地市场有投放广告,而且比对手多。
几条线索一汇集,一个抛物线式的成长轨迹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1.产品。
作者说的没错,代工的生产模式为A品牌的质量问题埋下了伏笔,但若就此说代工不靠谱也未免草率,因为早期A产品的品质是不错的,很多顾客指名购买。若代工厂本身质素差,那么初期供的货就应该不合格;而委托方(A品牌)对代工厂疏于管理,致使后者偷奸耍滑的推论也很牵强——代工竞争这么激烈,哪个工厂会主动祸害自己的客户?
除非是受到了威逼或利诱。
威逼,准确说是压迫。我们都知道,代工的利润很低,即使一个几千块的奢侈品包包,经过层层盘剥,最后留给代工厂的利润可能还不到10块钱。可以说,资金对代工厂来说就像一条脆弱又至关重要的生命线,一旦出现波动,比如被委托方压款、压价,代工厂的日子会有多难捱,你懂的。
已经小有成就的A品牌完全有可能做了黄世仁,这不是过河拆桥,而是商业规则。如作者所言,A品牌在当地的广告投入不小,另有母婴店主介绍,A品牌在央视也打了广告,这么大力度的宣传投放,换来消费者的指名购买,腰杆自然硬起来了。只是,品宣费用增加了,投入到生产上的钱可能就会少了。
苦心经营做大品牌和销量,也是为了在上下游的对话中掌握更大的主导权,事情到这里都无可厚非,问题就在于,既然要挤占上游利润空间,就必须设置更完善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上游,以规避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影响,比如代工厂偷工减料,或者故意削减该有的品控环节。在这方面,宜家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即使供应商和代工厂怨声载道,但宜家依然能将次品率保持在一个超低水平。
至于利诱,合作双方的对接人因一己私利侵害集体利益的事儿,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这里我们不做过多揣测,只保留这个可能性。
2.渠道。
据小李透露,他负责的区域出现了窜货现象,他找厂家要说法,得到的回复是假货,但他发现产品的所有防伪码都显示是真货,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厂家也一直没能给出个明确说法,更没能解决问题。
有窜货,说明市场上货物量不小。窜货一般有两个原因:
1.货铺得密集,出现了多个渠道争夺一个消费者的情况。
2.某些市场的代理商不认真跑终端做市场,窜货照样可以赚钱,为什么避易就难?
不过,看厂家这暧昧不明的态度,本路人突然有个腹黑的想法冒出来:莫非窜货是厂家默许?
之所以如此猜测,有两个依据。
首先,小李说,所有的防伪码都显示是真货,这里也有两个可能,
1、A品牌说了假话,为了掩饰自己默许窜货的行为;
2、产品确实是假货,只是造假的手法太逼真了。
考虑下A品牌回应此事的态度,以及产品造假(包括防伪造假)的成本,第一种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其次,A品牌近来质量问题频发,根据上面的判断,很可能是因为A品牌压价太厉害了,代工厂只好在生产上做点手脚,把成本降下来,质量也跟着降了下来,并且双方对此达成了默契。这时候,为了追求销量的扩大,亦或是市场份额上的目标,当有渠道商开始窜货,A品牌会选择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少也有点心虚。
虽然从表面上看,质量问题是小李选择放弃A品牌的直接原因,但从他话里话外的态度中,这事似乎没这么简单。
“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就这样让给别人?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不妨深思考虑一下。至于有些门店问我质量问题……”显然,质量问题只是一个推波助澜项,真正使经销商小李与A品牌割袍断义的原因,恐怕还得从厂商合作中寻找答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论真相如何,总逃不开一个“利”字。
最坏的结局无非就是,昔日的合作伙伴投奔竞争对手去了,正如A品牌目前的遭遇。
为了短期的利益,这个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上升势头的未来之星,可能就要陨落了。
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我们并不能得出什么客观公正的判断,纯粹开开脑洞,满足一下自己看热闹不嫌事大,呸,是忧思行业的拳拳心意。
为了不给当事品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们隐去了品牌名,比起探究A品牌到底是谁,不如静下来思考:这个案例中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作者简介:俩娃的妈,兼婴童用品店店主,在婴童行业打了5年酱油,微商、代购均有涉足。
文来源:中童观察(ID:chinabaobbei)
2017(第三届)快消品+互联网大会将于2017年11月份在重庆举办,大会将紧密围绕“新势力,新生态”主题,邀请国内1000+经销商,500+品牌商,200+家B2B平台的创始人,100+投融资机构,共同探寻跨界融合的新篇章!
大会火热报名中,余票仅剩50余张…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第一届、第二届快消品+互联网大会盛况:
2016“ 快消品+互联网 ” 高峰论坛
2017(第二届)中国快消品 + 互联网大会
-END-
电话 | 微信号: zbwx15854817671
- 一只酸奶牛加盟怎么样?品牌知名度大【投资费用少】
- 第二组家庭免费!昆山这家8000㎡品牌亲子乐园,开启最强圣诞趴
- 陕西省榆林市品牌房产中介企业联盟(置业首选)
- 想让品牌年轻化?30岁的鄂尔多斯出了4招丨新网商峰会
- 助力学校信息化建设,QQ智慧校园获“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校园品牌
- 一个大好消息!今天,央行开始发行3元、10元硬币!快看长啥样?
- 盆栽也能当美食?又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 硬气!中国在南海曝光3个大动静!这一跳梁小丑刚伸出“黑手”,
- 太有才了!中国地图竟然是一个大美女!
- 降价啦!不到百元还剩2横拍,国产知名品牌底板低价甩,欲购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