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就这样让给别人?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不妨深思考虑一下。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当看到这条微信消息时,我很是恍惚了一下——这是厂家和经销商闹矛盾了?

 

客观来说,A产品品质不错,本地市场也算打开了,很多顾客指名要这个产品。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中窜货现象最为严重。但像这条带有“怨气”指责味浓重的信息,让我不得不考虑它背后的东西。

质量是否真的有问题?以后要不要继续卖这个产品?我脑子里打了n个问号。

带着这些个疑问,找经销商小李聊了起来。一番对话下来,引出小李一番苦水。

 

我:刚看你发的这个到底怎么回事?真是产品质量有问题?

小李:姐啊,咱们打了这么久的交道,你应该明白,我做了A产品4年多时间,从无到有,现在销量也不错,都是我一点点做起来的,不可能平白无故说不做就不做了,肯定有我的难处。

现在不光是我不做,省内很多地区都不做了。

从过年到6月份,售后反馈过敏现象增加了很多,而且好多顾客反映,之前的产品和现在的产品质量相差过于悬殊。

你看,这是我们拿过来的货,不是一个批次的膏体颜色都不一样。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A产品自品牌创立之日起就没有自己的工厂,全部交由代工厂完成, 这就为后来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埋下了伏笔。

 

小李说,之前他负责的区域出现了窜货现象,他过去把那批货买了下来,找厂家要说法,厂家给回复说是假货,但产品的所有防伪码都显示是真货。这件事到现在厂家都拖着没给解决。

 

“不是我不想继续做,是没办法做下去,决定不做了的时候,厂家也有过挽留,说实话做了这么多年我也不是没有挣到钱,但是现在市面上窜货、假货太严重,我担不起这个责任。现在孩子都娇贵,一旦出问题,很有可能把挣的这点钱都搭进去。”

 

至于更深入的问题,小李没说,但从语气中也能探知到还有什么事是他不想说,或者不能说的。

 

“王姐,你试试B品牌吧,除了广告名气没A大,质量比A要好,售后我这块也给你足够的保障。”

 

话题一转,小李开始推销起他新做的品牌——要知道,B品牌可是A品牌的绝对竞品。

原以为,此事会就此作罢。没想到最近又出现了新的事端。

 

9月份,小李在朋友圈连发N条声明:

本人于A品牌厂家解除合约已经三个月了,A品牌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和售后问题请大家不要和我联系了。这个叫XXX的外地人我也从来不认识,他到某些门店提我,和我关系如何如何,请你不要相信。善意地提醒一下,如果你相信了,出现任何问题,请不要和我联系。本人一概不知,一概不负责,一概不承担。现已上报公安机关备案,必要时通过法律解决。奉劝那些挑起事端的门店,严开尊口,小心外面风很大。

 

外面的风,果然很大......至于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我懒得去问,把这个品牌的存货处理完,我想我是不会接着做了,毕竟可以替代它的产品还有很多。

 

作为店家,质量永远是选择产品的第一准则。



路人甲有话说:

A品牌与经销商的分歧到底出在哪里,也许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是从小李“不想多说”的只言片语中,我等吃瓜群众也能看出些端倪。

 

首先,我们来划一下重点:

1、A品牌在当地做了4年时间,市场局面已经打开,产品“旺销”。

2、产品前期质量很好,后期出现了较大的质量滑坡。

3、A品牌没有自己的工厂,一直是代工生产。

4、经销商赚到钱了。

5、A品牌出现了窜货现象,经销商找厂家对质,又牵扯出假货问题。

6、A品牌在当地市场有投放广告,而且比对手多。

 

几条线索一汇集,一个抛物线式的成长轨迹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1.产品。

 

作者说的没错,代工的生产模式为A品牌的质量问题埋下了伏笔,但若就此说代工不靠谱也未免草率,因为早期A产品的品质是不错的,很多顾客指名购买。若代工厂本身质素差,那么初期供的货就应该不合格;而委托方(A品牌)对代工厂疏于管理,致使后者偷奸耍滑的推论也很牵强——代工竞争这么激烈,哪个工厂会主动祸害自己的客户?

 

除非是受到了威逼或利诱。

 

威逼,准确说是压迫。我们都知道,代工的利润很低,即使一个几千块的奢侈品包包,经过层层盘剥,最后留给代工厂的利润可能还不到10块钱。可以说,资金对代工厂来说就像一条脆弱又至关重要的生命线,一旦出现波动,比如被委托方压款、压价,代工厂的日子会有多难捱,你懂的。

 

已经小有成就的A品牌完全有可能做了黄世仁,这不是过河拆桥,而是商业规则。如作者所言,A品牌在当地的广告投入不小,另有母婴店主介绍,A品牌在央视也打了广告,这么大力度的宣传投放,换来消费者的指名购买,腰杆自然硬起来了。只是,品宣费用增加了,投入到生产上的钱可能就会少了。

 

苦心经营做大品牌和销量,也是为了在上下游的对话中掌握更大的主导权,事情到这里都无可厚非,问题就在于,既然要挤占上游利润空间,就必须设置更完善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上游,以规避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影响,比如代工厂偷工减料,或者故意削减该有的品控环节。在这方面,宜家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即使供应商和代工厂怨声载道,但宜家依然能将次品率保持在一个超低水平。

 

至于利诱,合作双方的对接人因一己私利侵害集体利益的事儿,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这里我们不做过多揣测,只保留这个可能性。

 

2.渠道。

 

据小李透露,他负责的区域出现了窜货现象,他找厂家要说法,得到的回复是假货,但他发现产品的所有防伪码都显示是真货,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厂家也一直没能给出个明确说法,更没能解决问题。

 

有窜货,说明市场上货物量不小。窜货一般有两个原因:

1.货铺得密集,出现了多个渠道争夺一个消费者的情况。

2.某些市场的代理商不认真跑终端做市场,窜货照样可以赚钱,为什么避易就难?

 

不过,看厂家这暧昧不明的态度,本路人突然有个腹黑的想法冒出来:莫非窜货是厂家默许?

 

之所以如此猜测,有两个依据。

 

首先,小李说,所有的防伪码都显示是真货,这里也有两个可能,

1、A品牌说了假话,为了掩饰自己默许窜货的行为;

2、产品确实是假货,只是造假的手法太逼真了。

考虑下A品牌回应此事的态度,以及产品造假(包括防伪造假)的成本,第一种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其次,A品牌近来质量问题频发,根据上面的判断,很可能是因为A品牌压价太厉害了,代工厂只好在生产上做点手脚,把成本降下来,质量也跟着降了下来,并且双方对此达成了默契。这时候,为了追求销量的扩大,亦或是市场份额上的目标,当有渠道商开始窜货,A品牌会选择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少也有点心虚。

 

虽然从表面上看,质量问题是小李选择放弃A品牌的直接原因,但从他话里话外的态度中,这事似乎没这么简单。

 

“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就这样让给别人?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不妨深思考虑一下。至于有些门店问我质量问题……”显然,质量问题只是一个推波助澜项,真正使经销商小李与A品牌割袍断义的原因,恐怕还得从厂商合作中寻找答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论真相如何,总逃不开一个“利”字。

 

最坏的结局无非就是,昔日的合作伙伴投奔竞争对手去了,正如A品牌目前的遭遇。

 

为了短期的利益,这个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上升势头的未来之星,可能就要陨落了。

 

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我们并不能得出什么客观公正的判断,纯粹开开脑洞,满足一下自己看热闹不嫌事大,呸,是忧思行业的拳拳心意。

 

为了不给当事品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们隐去了品牌名,比起探究A品牌到底是谁,不如静下来思考:这个案例中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作者简介:俩娃的妈,兼婴童用品店店主,在婴童行业打了5年酱油,微商、代购均有涉足。

文来源:中童观察(ID:chinabaobbei)



2017(第三届)快消品+互联网大会将于2017年11月份在重庆举办,大会将紧密围绕“新势力,新生态”主题,邀请国内1000+经销商,500+品牌商,200+家B2B平台的创始人,100+投融资机构,共同探寻跨界融合的新篇章!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大会火热报名中,余票仅剩50余张…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第一届、第二届快消品+互联网大会盛况:

2016“ 快消品+互联网 ” 高峰论坛

2017(第二届)中国快消品 + 互联网大会

-END-

这个大有前途的品牌商,是如何教科书般地把自己作死的?

版权问题 | 商务合作 | 项目咨询 | 读者投稿

电话 | 微信号: zbwx1585481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