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孩子是家长教出来的!从小干活儿的人,身体好,眼神定,心不躁
点击右上方,关注学习蔡礼旭老师
把传统文化介绍给亲戚朋友像救火一样,
刻不容缓!
作者:李柏映
来源:学习蔡礼旭老师(ID:xuexicailixulaoshi)
大家听说过“天下第一懒人”的故事吗?这个孩子叫杨锁,一个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追根溯源,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走向了死亡。杨锁八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杨锁其实挺聪明的,可他根本不学习,只要老师严厉一点,杨锁就会告诉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会找到学校。有时他也试着干活儿,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你到一边玩儿,别累着了。十三岁那年,杨锁父亲因为肝病去世,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儿也不让他干。后来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儿时,杨锁根本不干,一不高兴就打母亲。母亲去世后,杨锁便搬到堂哥那里生活。堂哥在镇上一个建筑队干活儿,让杨锁跟着一起去,他到了地方后,说太热了,说什么也不肯干,自己跑回家了。回来后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就到村里各家讨饭吃。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吃到一顿饱饭后,他就一直睡,有时能睡一两天。饿到不行的时候,他再出门讨饭吃。2009年12月,下了几天大雪,邻居估摸着杨锁好几顿没吃饭了,就提着饭、拿着被子到他家去,结果发现他全身僵硬,已经断气了。当时,杨锁二十三岁。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现在大家来讨论一下,懒孩子是怎么教出来的?
杨家长: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关注她艺术,背唐诗,太关注那些了,不知道那个时候她其实要学的是家务、是劳动。我和婆婆在家干活儿,其实她愿意过来帮忙。我们在擦地,她就过来抢抹布;我们擀皮,她就过来抢擀面杖,很主动。但是我那时说:“去去去,别给我添乱,别给我添麻烦。”孩子丢三落四,一定是他从小没有做过家务,没有给他锻炼机会。后来他长大了,结果孩子一出去就出错,我觉得这是大人的问题。
王家长:第一是父母的溺爱,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包办了,也把孩子勤劳的天性给抹杀了。第二,父母看不惯孩子干活儿,嫌这干不好那干不好,不放心。第三,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不知道劳动也是成长。第四,父母自己以前吃过苦,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怕孩子受委屈,能干的就都给干了,孩子能干的也不让他干。
马家长:懒孩子是如何被教出来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身教,父母首先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在家就不愿意做家务,请小时工,孩子从小就学到了。第二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他关注的点不一样,要么害怕孩子干不好,要么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家里的事儿什么都不用管。第三是教育方法,孩子做家务之前,没有教他正确的方式方法;孩子做家务过程中,没有及时地陪伴,给予鼓励;事后也没有及时地长善。孩子觉得我去买个菜,回来还挨一顿数落,下次再也不愿意去了。
王家长:我们组发现有三点,第一就是错爱。害怕孩子吃苦,不让孩子去干活儿。第二,嫌孩子干活儿麻烦,没有给孩子干活儿的机会。第三,观念上的错误,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不用干活儿了。
确实,根本还是在教育观念,家长不知道劳动的好处,也不知道不劳动问题的严重性。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用劳动而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用劳动解脱。”往深层说,劳动也是调养孩子心性的,因为劳动中人会专注、会忘我,在专注忘我的时候,他内在世界的不良情绪慢慢就排出去了。小时候有的家庭也打孩子,打完孩子以后不能让孩子去睡觉,让他去干活,或者出去转一会儿,情绪就没有了。从小干过活儿的人,身材大多很结实,眼神很定,心不躁。没有干过活儿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身体长得轻,动作也轻,眼神也轻。
孩子的价值观很多都是在劳动中培养出来的。过去我们中国人讲耕读传家,老宅门口有对联,“承祖先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两件大事,耕地和读书,读书可以明理、修身,劳动可以强身、养心。耕地让人和天地互动往来,经历农作物的成长过程,人懂得感恩大自然,尊敬大自然,心就踏实了,落地了,有根了。人能够等得住,能够有耐心,人和大地在一起的时候,慢慢就会回归,在劳动中体验生命。再通过读书,可以明理。现在我们在城里住着,劳动机会没有了,有的孩子身体变胖,有的偏瘦,不爱吃饭,这个病那个病,到医院去看,什么病?不劳动病。他一劳动,身体自然就循环开了,人能够在成长中自我调整,身和心都能自我疗愈。现在这些良好的家风都没有了,孩子们成长的过程越来越单调,需要我们家长开动脑筋想办法。
在家中,怎样培养孩子勤劳的好习惯?我们来做一个讨论。
董家长:第一点,要创造劳动的机会。比如说收拾厨房,我一般把难收拾的部分先收拾了,然后把工具什么的都准备好,降低这个劳动的难度,然后让孩子参加这个劳动,她就觉得这个劳动不是很难。而且劳动的时候陪伴着她,边说边笑边劳动,让她感觉劳动这件事非常快乐。多多创造这种机会,渐渐使孩子养成这种爱劳动的习惯。第二点,孩子参加了劳动,表扬她的劳动态度,认可她的劳动成果,让她有一种成就感。第三点,有的时候我们要向孩子示弱,比如说我们有时很累,我们生病了,要向孩子表示出来,不但让孩子有机会多劳动,还能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心。第四点,有的时候我们家长要适当地缺席,比如说,我经常出差,孩子和爸爸在家,那么她劳动的机会就格外地多,她爸爸说这个我不会干,那个我不会干,孩子就会去洗菜、做饭、刷碗,比家长在家时,劳动机会多很多。
白家长:首先,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要舍得用孩子。其实我们经常舍不得,就是怕孩子吃苦。这好像是从心里爱孩子,其实是耽误了孩子。第二,家长要学会示弱,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如果父母太能干,孩子依赖性就会比较强。第三,孩子越小越好教育,从小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一种习惯,全家最好是从老人到父母都是一致认可这种观点。孩子在两岁到六岁之间,非常好动,这时可以让他把劳动作为一种很好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干活儿,让他从小体验到劳动的快乐,长大以后也不厌恶劳动。第四,教孩子干活儿要有耐心,先教他怎么做,然后带着他做,最后独立放手让他去做。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降低标准,允许孩子犯错,他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很高的水平,要耐心引领他。最关键一点,还是家长要转变观念。我自己也是一样,从小只知道要学习好,在无形当中就觉得劳动不好也无所谓,劳动好了不一定未来能怎么样。今天知道劳动能带给孩子这么多的好处,家长真的要好好学习。
很感谢我们各位家长,确实给出了很多好办法,这些办法非常实用。培养孩子勤劳,关键在于观念。观念有了以后,方法大家可以去探索、去积累,比如说给孩子做示范,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其中,有乐趣、有成就感,重视过程,多给孩子肯定,帮孩子提供解决方案,懂得示弱,家长不急于求成,及时鼓励,还可以设计一些略有难度的家务,小小挑战一下孩子,让他觉得,咦,挺有意思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就成长了。最关键的是什么?家长要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做家务不是为了做家务,教育是指向未来的,我们当下能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结果。比如说孩子学会洗碗了,这只是一个小成果,关键是他在洗碗中学到了很多,未来都能用,爱做比做得好更重要,重在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学习、成长。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执着于相,随时随地,在任何环境中,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帮助父母,成长自己。家长要有这种教育意识,这些内容都指向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
摘自《教子有方:家长必读的十六堂国学课》(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没有无缘无故出问题的孩子,只有不明不白的家长!)
李柏映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30.00元
【世知东方书店】微店、淘宝店铺直销
直销价:18.00元
新书已上架,欢迎选购!
- 3道吃不腻的家常菜,孩子喜欢,老公称赞!
- 5岁孩子的妈妈也能脸色红润似少女,女人喝了它调理宫寒、排毒养
- 重磅!安徽中考改革方案出炉!影响现在所有小学生和家长!
- 泰国大师为他植入12枚“辟邪法器”!小伙找到医生:能不能取出来
- 不打不骂不咆哮,这样对待孩子叛逆更有效!
- 关上门,孩子在用手机干什么?
- 【1】明日开课:0基础学小儿推拿,孩子少生病【2】学围棋的孩子
- 父母怎么给孩子讲“南京大屠杀”?
- 孩子便秘该怎么办?可能是你平时吃东西不对
- 这种危险物品几乎每家都有,千万当心!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