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敬冬日里的共享单车:一杯敬癫狂,一杯敬死亡
投资界——中国创业与投资第一门户
朱啸虎曾说:“最终的成功者,未必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成功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点上站在了正确的风口上。”这句看似无懈可击的话,却无法回答,两个都在正确的时间都站在风口上的人,究竟谁会胜出。
作者 | 程郡
来源 | 投行大师兄
(微信ID:transfer_2398578075)
2017年6月13日,悟空单车宣告退出市场,成为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随后,整个行业就像被瘟疫侵袭了一样,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家共享单车加入到死亡名单上来。而近期关于“ofo和滴滴闹翻”的传闻以及投资人关于“ofo与摩拜唯有合并才有出路”的喊话,似乎在暗示:赢家的生活也没想象中的开心。
上半年还红红火火的共享单车究竟怎么了?
一
时光倒回到2015年,谁也不会想到,共享单车会这么火。
当年,记者出身的胡玮炜,还是一个很“轴”的人。
尽管她身边的朋友都不看好,尽管她的老领导——极客公园CEO张鹏再三劝告她:“一定要干老本行”,尽管她还没想好怎么赚钱,她还是执拗地创办起了摩拜单车。
她说了一句很有情怀的话:“我要让一个城市更适合骑行,让更多人在0-5公里的出行范围内选择绿色出行。”
对于戴威来说,如果不是因为金沙江创投的罗斌去北大看女朋友时,发现了校园里到处都是小黄车,ofo可能就不会有今天。
罗斌回去和朱啸虎一商量,这位因为投资了去哪儿、饿了么、滴滴等项目而被称为“独角兽捕手”的风投大佬,立马发现了商机,他算了一笔账:
校园市场算下来一天是 200 万单,每单 5 毛钱也是每天 100 万收入,一年下来 2-3 亿收入,算 20%的利润率,有 4、5 千万的利润,在创业板上市还是有机会的。如果不行,就卖给滴滴。
于是,2016年春节后,朱啸虎给ofo投了一千万,占15%的股份。
有人评价朱啸虎:不仅善于抓风口,还是一个自造风口能力很强的投资人。
果然,随着朱啸虎的加入,共享单车的风就吹起来了。
2016年下半年开始,携带不同颜色的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迅速席卷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街万巷是单车。
彼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共享单车的颜色不够用了。
二
实际上,朱啸虎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点火者。腾讯和滴滴的入局把共享单车带入了一个小高潮。而随后蜂拥而入的各路资本,则将共享单车推向了疯狂的巅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共享单车领域的融资金额已达70亿人民币。
随着资本的疯狂涌入,各个共享单车开始了疯狂的造车和扩张。整个行业也被快速催熟,一年时间相当于就走过了其他行业要用好几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以摩拜单车为例:截至2017年1月底,摩拜单车估值超过100亿元。这意味着,看似弱不禁风的胡玮炜,只用了2年时间(2015-2017),就实现了滴滴用了3年(2010年-2013年),阿里巴巴用了6年(1998年-2004年)才实现的目标。
据说,去年下半年,ofo和摩拜融资都不需要BP。就连二、三线的共享单车的融资份额也要靠抢。
我还记得,我一个朋友就曾在去年失落地对我说:“我就去深圳出了个差,回来额度就没有了。”
股市上有一个著名的规律:“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犹豫中成长,自信中膨胀,疯狂中灭亡。”
最近几个月,我们看到的正是从疯狂走向灭亡的故事。
其实,制造泡沫,根本就没有一二级市场之分,也没有初次创业者和成熟创业者之分,更没有专业投资人和炒股大妈之分。
在财富的神话面前,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理性。当雪崩发生时,也没有一片雪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三
当然,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对共享单车的追捧也并非毫无理由。
在地产界有句名言:房子,除了地段,还是地段。在中国风投界也有一句类似的总结:项目,除了商业模式,还是商业模式。
关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向来有很多争论。
看好的人认为共享单车是3年来最好的商业模式。
首先,共享单车找到了“最后一公里”短距离出行的刚需。
其次,对比我国“网络预约专车”1.68亿的用户规模,共享单车的空间巨大。
再者,没有触动任何旧世界“土豪”的利益,市场拓展阻力较小。
而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数额巨大的押金。以摩拜为例,若以1000万辆投放为假设,每辆车锁定8人,每人300元押金,沉淀总额资金高达240亿。
除此之外,用户在注册账号时留下的海量数据,同样价值连城。
而看衰的人则认为,共享单车不过是又一个俗套的互联网故事,必然走不出这样的套路:创造模式-吸引流量-招来风投-疯狂扩张-继续融资-上市或破产。
就像至今仍没盈利的美团,滴滴一样,谁知道共享单车会不会成为一个能挣钱的生意?
四
如果不能盈利,就得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如果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那只有通向地狱这一条路了。
纵观死亡名单上的6家公司,无论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最终都逃不开这样的结局。
如今,虽然大战未休,但占据了90%以上市场份额的ofo和摩拜,已经显露出王者风范。
对比美团和饿了么,滴滴和uber,大多数人都认为共享单车行业最终也会是这样的剧情:资本疯狂进场-两家巨头拼的头破血流-撑不下去的以微弱的劣势被对手收购。
虽然,早在2016年9月朱啸虎就曾豪言:“ofo和摩拜的战争将在90天内结束”。但一年过去了,究竟鹿死谁手依然扑朔迷离。
今年6月份,马化腾和朱啸虎分别代表摩拜和ofo展开过一次精彩的论战。
朱啸虎说,ofo活跃用户远超摩拜。而马化腾却说摩拜是智能机,而ofo是功能机,潜力不同。
不管谁更胜一筹,很多人都坚定都认为:ofo和摩拜一定会走向大一统。
五
朱啸虎曾说:“最终的成功者,未必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成功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点上站在了正确的风口上。”
这句看似无懈可击的话,却无法回答,两个都在正确的时间都站在风口上的人,究竟谁会胜出。
共享单车的癫狂和死亡,启发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模型。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内功深厚,一方面是因为风口来了。
最幸福的是,你准备好了,风口也来了,于是你一飞冲天。
最悲催的是,风口来了,但你没准备好。虽然也曾被吹成了天蓬大元帅,但风停的时候又会被无情地摔回原形。
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走的快靠风口,走的远靠内功。
对于一个行业如此,对于一个人也是如此。
更多新闻请打开投资界小程序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阅读
另类天使龚虹嘉:在别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领域,他已投出10个亿
- 冬日暖心粥,甜甜蜜蜜幸福的味道
- 知识共享时代智慧办公的创新设计【环球设计1581期】
- 杭州西湖区排名第一,冬日就要打call的火锅店
- 深度 | 解锁「锡马 5 年」
- 深度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 冬日早晨来一份元气满满的早餐,酸甜蔬果蛋饼!
- 干货|深度解析两种信用评估模型
- 共享单车成小广告“新地盘” 摩拜起诉广告公司索赔百万
- 【运动装备日记】李宁叠影“智能跑鞋”深度测评
- 两块共享单车电子禁停区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