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

《至爱梵高》我看了两次,并不是因为我多爱这部电影(虽然我的确喜欢这部电影),而是第一次看的时候没看懂讲了什么故事——光琢磨画了。《至爱梵高》是一部致敬梵高的电影,用几十张梵高各个时期的作品作为画面的基础——用肖像画引出人物、用风景画作为场景,以至于我在观影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对于这些画面的“再认”、并将头脑中对原画的印象与眼前的画面进行对比的过程之中。

“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

我尤其对于人物形象有些不适应——这部电影的每个“画中人”都由真人扮演,先由真人演一次之后,将画面转化成了一幅幅油画,最后以定格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简单来说,我是对从画变成真人、再从真人变成动画的这些角色,感觉有点别扭。

                        

在机器人的发展中,有一个“恐怖谷理论(uncanny valley)”,是指当仿真机器人在越来越逼近真实人物的过程中,当其外表和动作接近于真人、但却不能完全“以假乱真”时,作为观察者的人会对其产生厌恶。

“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

图片来源于网络

 

“Uncanny”这个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被弗洛依德用过,指的是一种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怪物,这个形象让大脑产生混淆、进而感到害怕或者厌恶和排斥。僵尸就是很典型的uncanny——形状虽然是人的样子,但是又跟活人有区别,就会让人觉得特别恐怖。1970年代日本人森政弘提出,在人与机器人互动时,存在机器人“越逼真、突然感到怪异”的现象,而当美国人将这种现象翻译成英文时,就借用了弗洛依德的概念,称其为“恐怖谷”。实际uncanny在弗洛依德的原文中是“unheimlich”,直译应该是“不像家”的意思。根据恐怖谷理论,拟人的形象与人本身的形象越接近,人们对它的观感就更为亲切、熟悉,也更为积极,比方说我们会喜欢拟人化的卡通形象(比如像人的老鼠——米老鼠)、甚至是没有实体的概念(比如具有人类思维的声音——Siri)。但是当“像”到一定程度,不像的地方就突然让人产生了厌恶感。恐怖谷现象也有动静的区别,动态形象的恐怖谷效应比静态更为显著,比如僵尸就比骷髅更让人感到恶心。

 

不仅仅是人,连猴子也会对机械猴有“恐怖谷”的感觉。在一项以猴子为被试的实验中,猴子要观察三种猴子造型:真猴子、塑料猴子、猴子的数字模型,同时记录猴子被试的眼动情况。结果五只恒河猴都对那些虚拟猴子(塑料猴子)最为反感。

“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

Steckenfinger & Ghazanfar, 2009. Monkey visual behavior fallsinto the uncanny valley, PNAS

 

 因“熟悉又陌生”而产生怪异感是由于在于在同一个形象的不同方面拟人程度有所差异。当我们看到大部分细节是一个样子,就会期望所有的细节都是这样。但是当有些局部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就会觉得整体感觉很奇怪。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是一个人,但某些地方又不是人该有的样子,就会觉得别扭。比如皮肤已经完全是人皮的质感、却偏偏装上一对卡通的眼睛;或者是看起来已经和真人无二、但是行动起来却是机械的动作,或者说话是电子合成的声音。

 

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让观众从一些面孔中选出看起来最奇怪的人脸,结果是计算机生成、有着拟人轮廓却没什么细节的人脸,看起来最古怪;而当细节非常细致、则对那些错位的面孔最为排斥(你能想象毕加索的画变成真人的么?)。简而言之,人们更喜欢那些“和谐统一”的形象:卡通身体就配卡通脸、人类人体配人类脸。实际上,有不少动画片会根据配音演员的样貌来设计人物。比如《鲨鱼故事》里配音小丑鱼的威尔·史密斯和配音鲨鱼老板的罗伯特·德尼罗,就能明显看出两位配音演员的原型。这样的尝试在国产动画片里也存在,《宝莲灯》里的二郎神就跟为其配音的姜文很是神似。但是这些角色却并不让人“出戏”,也正是由于这些形象就是卡通形象,各方面保持统一。

“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

“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

说回到《至爱梵高》,很多人不一定像我一样觉得剧中人物奇怪。实际上,梵高笔下的人物反而更“不像人”。有研究就发现,“恐怖谷”也会受到审美习惯影响,或者说接受了“非人”的特征,会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不像人”。研究使用了日本卡通形象对“恐怖谷”效应的影响。虽然我们一般会觉得大眼睛好看,但是如果真实人物有卡通人物那样大的眼睛,估计会让人觉得是外星人。但在观看过日本卡通之后,再看同样的人(只是用软件调整了眼睛大小),就觉得更大的眼睛好看。在《至爱梵高》中,剧中人却太像演员本人,同时又保留了梵高画作中的特点,这种组合在我看来有些违和,也是因为我习惯了原画的缘故。第二次再看电影,就觉得“正常”多了。

“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

“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

《至爱梵高》中的邮递员父子:从左到右分别为演员、梵高原画和电影中的形象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画作”变电影,越像越好么?丨心理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