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真的吗?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尹琳
超越刻板的性别角色 , 正在成为一些现代国家养育儿童的方向 。
性别|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真的吗?文章插图
问题:
我有两个孩子 , 儿子4岁 , 女儿2岁 , 我想问一个问题 , 有人说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是不一样的 , 要穷养富养之类的 , 也有人说 , 现在的男孩女孩都得一样培养 , 我感到很迷茫 。 我需要买一些专门针对性别的绘本来教育他们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 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 。
第一个方面是 , 我们需要像学数学、骑自行车那样 , 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来获取性别认知吗?
美国性别专家Carole Beal的答案是:“很明显 , 不需要 。 ”因为家庭、社会的文化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影响着孩子 , 而儿童天性中就有迎合文化、适应环境的需要 。
研究者们发现 , 儿童在1岁半到3岁的时候就形成了很多关于性别的想法 , 他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 等上了幼儿园 , 他们甚至对哪些工作女性做得多 , 哪些工作男性做得多也会有自己的印象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你平时在家跟孩子的交流 , 跟孩子爸爸的交流 , 其实已经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了 。
第二个方面 , 我们真的不需要进行性别教育吗?
事实上 ,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 , 男性和女性都对性别刻板角色带来的负担感到不满 。 比如 , 表达内心的脆弱和温柔会让一个男性感到羞愧 , 表达较强的攻击性和主导性也会让女性遭遇人际压力 , 所以 , 探索更多元化的性别教育被提上了日程 。
“双性化”在美国、瑞典等现代国家中已经成为一种培养儿童的方向 。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 都可以同时具备较强的传统男性特质 , 比如自信、主导性 , 和明显的女性传统气质 , 比如敏感、有同情心 。
当然 , 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双性化仍带有局限性 , 我们应该超越性别角色的框定 , 讨论个体化 , 关注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力 , 将自己视为真实的人 , 而不是男性气概、女性气质、双性化 。
你提到的“富养穷养” , 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 , 代表了一种刻板的性别观念 。
如果你希望对孩子进行更灵活更自由的性别教育 , 又碰到不错的绘本 , 当然可以买 。 不过 , 这些教育不如先从大人开始 , 检视和挑战自己内心的刻板观念 , 发展更丰富和灵活的性别观念 。 因为 , 相比较书本 , 孩子更容易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受到影响 。
作者简介:
尹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发展心理学硕士 , 相信“痛苦的背面是力量” 。
本栏目以公开回信的方式回答读者有关亲子、情感、自我成长等问题 , 您可写下自己的困惑发送邮箱:yinlin@thepaper.cn 。 我们将对来信进行匿名处理 , 并隐藏关键隐私信息 , 以分享给有类似困惑的朋友 , 若您实在不愿公开发布 , 请在来信中注明 。
责任编辑:李淑平
【性别|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真的吗?】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