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中国造人工心脏带给患者“心”希望( 二 )


目前 , 国内还有另外一款人工心脏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 它是苏州同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同心医疗)生产的超小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 该产品也属于第三代人工心脏 , 其特点是无接触轴承 , 通过磁悬浮驱动叶轮旋转 , 消除传统轴承的机械摩擦 , 避免产热导致的血液破坏 , 血液相容性好 。
在业界有人认为 , 在人工心脏的各种技术途径中 , 全磁悬浮技术是根本提升人工心脏血液相容性的唯一途径 。 只要突破在尺寸方面面临的挑战 , 就能将人工心脏技术推上一个新台阶 。
从2014年起 , 苏州同心医疗和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针对血泵叶轮完全磁悬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 通过37例大动物实验 , 进一步对该装置的抗电磁干扰、泵运转温度监测、血液相容性、手术操作工具和抗凝策略深入优化 , 并于2017年6月完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要求的6例存活60天大动物报备实验 。
2017年6月至10月 , 北京阜外医院以人道主义豁免形式通过伦理审批 , 将苏州同心医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当时尚未进入临床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用于救治三例危重患者 , 获得成功 。
值得注意的是 , 无论是第几代人工心脏 , 都必须靠外源性的电源供给能量 , 由一根泵缆穿过体内“隧道”对其进行供电 , 这给患者带来一定不便 。 目前 , 国内外正在研发设计为人工心脏无线充电的方式 。
相关链接
植入和管理需多学科紧密合作
过去 , 我国传统医疗模式多以专业为中心 , 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专业科室 , 如肠道问题去看消化科、心脏问题去看心内科 , 各科室之间的工作也相对独立 。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衰中心主任医师王文艳指出 , 这只适合传统的疾病管理 , 像人工心脏这样需要多学科紧密合作的项目 , 对医疗的管理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人工心脏植入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 , 植入后的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 ”王文艳说 , “人工心脏植入需要组建多学科合作的诊疗团队 , 在植入前、中、后都需要综合的管理手段 , 而这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 ”
未来 , 人工心脏会在心衰患者中得到较快普及吗?王文艳表示 , 要让人工心脏惠及更多的患者 , 首先需要在技术方面进行医工结合 , 让人工心脏的材料和技术等成本下降;其次 , 要率先在部分地区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医保部分覆盖 , 提高患者对其的接受度;同时还要加快人工心脏术后的网络化管理 , 让完成手术移植的患者回归家庭、生活后 , 依然能得到医生的远程网络指导 。
【心脏|中国造人工心脏带给患者“心”希望】“未来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纵深发展将促使国内人工心脏项目更加成熟 。 ”王文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