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北大这门课上,为何会有酒香?

编者按
古人新年有饮屠苏酒的习惯
寓意驱魔辟邪、平安长寿
而酒文化随年月常新
也引发了不少同学们的兴趣
“大家别一口气喝完
留点在杯中感受这酒的香气
体会口感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你们有没有感受到酒体的厚重与层次?”
//
也许你很难想到 , 这些对话会发生在北大的课堂之上 。
而这正是秋季学期开设的北大公选课《葡萄酒背后的科学与文化》上经常出现的场景 , 该课由生命科学学院、现代农学院和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联袂打造 。
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妙趣盎然的课堂吧~
酒香浓郁 , 背后的知识更多
红葡萄酒入杯 , 变成流动的鸽子红;白葡萄酒摇晃 , 散发出清爽的甘香;漂亮优雅的颜色 , 浓郁的酒香 , 高光时刻要来一支香槟庆祝……这是葡萄酒带给大多数人的印象 。 近年来 , 葡萄酒在中国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 葡萄酒背后的科学与文化也吸引着一大批年轻人去了解 。 公选课《葡萄酒背后的科学与文化》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
葡萄酒|北大这门课上,为何会有酒香?文章插图
葡萄酒|北大这门课上,为何会有酒香?文章插图
课堂上等待同学们的葡萄酒
品酒只是这门课吸引人的一小部分 , 葡萄酒背后的知识与学问 , 更是精彩纷呈 。
课程分为四大模块 , 由四位老师讲授 。 既有对葡萄栽培 , 生产管理 , 酿造工艺、品种产区特色等蕴藏在每一款优质葡萄酒背后的科学 , 也有对葡萄及葡萄酒的历史与文化、鉴赏等侧重挖掘葡萄酒背后人文层面的知识 , 还有关于品鉴与美食搭配、酒器选择之类的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 。
在这堂课上 , 纷繁的知识汇聚在一起 , 流淌在教授们的倾心教授当中 , 与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起 , 递到同学们手中 。
葡萄酒|北大这门课上,为何会有酒香?文章插图
红酒
葡萄酒|北大这门课上,为何会有酒香?文章插图
香槟
老师们一一讲述基础的葡萄酒知识:
不是所有的葡萄都可以用来酿好酒 。 水果摊上常见的葡萄大多都是用来鲜食的 , 不是用来酿酒的 , 因为此类葡萄颗粒大、皮薄、含糖低, 酿不出好酒 。 酿酒葡萄一般颗粒小、皮厚、含糖量高、并且还需要含有适量的酸 。
葡萄酒中除大部分的水外、还含有丰富的具有抗氧化、消炎等功能的多酚类物质 , 比如带给红葡萄酒靓丽颜色的花色苷、赋予葡萄酒厚重感的单宁 , 还有大家常听说的葡萄酒中的明星成分“白藜芦醇”等 。 就此而言 , 日常适量饮用 , 对人体是有益的 。 但是不能贪杯 , 毕竟过量的酒精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
葡萄酒有多种分类体系 , 平时经常可以听到看到的“干红”字样 , 其实是两个分类标准 。 “干”是按照含糖量分类 , 有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四类;而“红”显而易见是从颜色上进行区分的 , 除了最常听到的红葡萄酒(红葡萄带皮渣发酵酿造)和白葡萄酒(葡萄压榨取汁酿造) , 颜色类别中还有一种 , 称为桃红葡萄酒(由红葡萄短期浸皮酿造而成) 。
葡萄酒|北大这门课上,为何会有酒香?文章插图
红酒颜色
葡萄酒|北大这门课上,为何会有酒香?文章插图
课堂红酒
这门课 , 很多同学投了99的意愿点
在学习了理论干货之后 , 就到了品鉴环节 。
在这个环节 , 从酒品的选择到酒的适宜鉴赏温度的把控等细节 , 都凝聚着老师们的用心 。 每节课登场的酒由本次课的授课老师亲自挑选 , 保证各有特点 , 或对比品种的特点、或感受产区的特色、又或体验工艺带来的变化 。
葡萄酒|北大这门课上,为何会有酒香?文章插图
葡萄酒的开瓶
葡萄酒的品鉴主要分为三步 。
一“观” 。 将装有酒样的杯子倾斜30-45度 , 在自然光线良好的白色背景下观察酒液的颜色、澄清度、黏度、气泡等 。 一般而言 , 红葡萄酒的颜色随着酒龄的延长而变浅 , 而白葡萄酒的颜色随着酒龄的延长而变深 。
二“闻” 。 首先静止闻香 , 记录酒的香气特征和强度;然后摇转酒杯 , 使杯中酒与空气充分接触并释放出其中的香气 , 并再次闻香 , 此被称为摇杯闻香 。 葡萄酒的香气受品种、产区和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 而呈现出复杂性 , 所以不同人即使是品鉴同一款酒也能闻出其不同的味道来 , 有的可以闻出紫罗兰、玫瑰等的花香 , 有的可能对苹果、荔枝等果香更敏感 , 也有人可能对酒中的咖啡和焙烤等陈酿香更熟悉 , 都是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