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咖啡 , 所以上海 。 ”
咖啡是产业和文化相连的重要场所 , 也是城市温度的鲜明体现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
而上海 , 也许是最懂咖啡的城市 。
最早的咖啡被认为是“咳嗽药水”
这和上海的历史有一定关系 。
19世纪50年代 , 英国药剂师J. Lewellyn将咖啡带来了上海 , 在花园弄(今南京东路)的一家药店出售 , 当时上海人称咖啡为“咳嗽药水” 。 1866年 , 上海第一家咖啡馆“虹口咖啡馆”开业 , 除了卖咖啡 , 还卖啤酒 。
新中国成立后 , 静安寺附近的德胜咖啡行更名上海咖啡厂 , 成为我国最早的专业咖啡生产企业 。 1958年 , “C.P.C”改为“上海牌” , 首听铁罐咖啡即诞生于此时 。文章插图
时光到了2021年 , 上海已有6545家咖啡馆 , 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 。文章插图
不仅如此 , 根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报道 , 上海咖啡馆的数量在全球也是排名第一 , 甚至是纽约的3倍之多 。文章插图
书香+咖啡成潮流 , 独立咖啡店力压连锁店
说上海懂咖啡 , 另一个原因是咖啡店的种类 。
和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一样 , 在上海 , 咖啡门店数最多的品牌是星巴克 , 星巴克在全球开店最多的城市也是上海 。 但占上海咖啡馆主流的 , 绝对不是星巴克、Costa这样的大型连锁店 , 而是店面在10家以下的独立咖啡馆 , 有4239家 , 超过了六成 。 众所周知 , 在咖啡届 , 独立咖啡店的地位远高于连锁咖啡馆 。文章插图
另外 , 随着实体书店渐成引领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公共空间 , 附带咖啡属性的书店 , 正不断融入城市日常休闲 。 书香+咖啡香 , 交织出上海特殊的文化温度与海派业态魅力 。文章插图
上海对咖啡的需求 , 已经从速食化、商业化浪潮进入到精品化、多样化浪潮的追求中 。 从分布上看 , 上海的连锁咖啡以便捷度为核心 , 分布最多的区域为陆家嘴;而独立咖啡需要情调和生活气 , 主要集中在淮海路/陕西路区域 。文章插图
在疫情冲击下 , 星巴克在中国曾暂时关闭了一半的门店 , 全球400多家店铺永久关停 。 但上海的咖啡小店 , 反而在这座城市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 利用外卖、社交媒体等方式自救 , 顽强地存活下来 。
在上海喝一杯咖啡 , 并不贵
一个直观的表现是 , “花钱”在喝咖啡这件事上 , 上海消费者是慷慨的 。
一方面 , 在上海喝一杯连锁品牌咖啡 , 相对于市民的平均收入来说并不贵 。
分析性网站Finder利用每个国家/地区的人均GDP和价格变动情况计算一杯咖啡的实际定价 , 中国的数据正是以上海为样本 。 Finder发现 , 在上海一杯星巴克咖啡的实惠程度 , 在76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8 。文章插图
近几年来 , 类似Manner这样主打好喝又便宜的一批本土咖啡馆 , 自带杯子的情况下 , 一杯咖啡的价格甚至低至10元至15元 。
另一方面 , 近三年来 , 上海消费者全年咖啡消费额持续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 上海人对贵价咖啡的接受程度也是全国最高——2020年 , 独立咖啡馆的客单价反超连锁品牌咖啡 , 达到了65.4元 。文章插图
除了到店喝咖啡 , 美团外卖数据显示 , 咖啡线上化外卖订单量和在线交易额方面 , 上海也占据榜首 。文章插图
商务白领以及学生群体是上海咖啡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有64.9%的消费者表示 , 每周都会饮用咖啡 , 其中每周喝3-5次或者更多次的人群占了38.6% 。文章插图
巴尔扎克曾说:“如果没有咖啡 , 我就无法工作和生活 。 ”
上海的消费者爱咖啡、懂咖啡 , 并愿意在咖啡文化上消费 。 尽管目前上海人均每年0.05公斤咖啡消费量和美国的人均4.2公斤的消费量相比并不多 。 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 人均消费杯数近一年提升38% 。
- 被背叛的一方为什么会对抗?
- 为什么被背叛者会陷入神经症式的痛苦之中?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睡前发朋友圈晚安一句话心情说说 晚安心语正能量励志图片
- 婚姻中,女人为什么会被背叛?
- 婚姻中一定要相互付出,平等对待
- 为什么有些女人婚后变得越来越孤独?
- 为什么婚外的感情,总是被忽略?
- 为什么婚外恋很难经受时间的验证?
- 《遇见》丨家庭说:人生少做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