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民生在勤,医术在仁 记沧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六科青年医生杨永生

2005年 , 24岁的杨永生成为沧州市传染病医院的一名医生 。 年轻进取的他 , 工作积极努力 , 为人谦逊朴实 , 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许 。 他用如诗的年华 , 书写青春的壮丽篇章 , 用医术、仁心施治患者 , 让患者赢得新生、拥抱春天 。 他是一位与患者“肝胆相照”的优秀青年医生 , 他用青春的汗水 , 为医疗事业写下了亮丽一笔 。
患者|民生在勤,医术在仁 记沧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六科青年医生杨永生文章插图
青春为患者而歌
“路虽远 , 不行则不至;事虽小 , 不为则不成 。 ”医生的职业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事业 , 在没有捷径的医学道路上 ,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 , 才能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 杨永生以青春的激情 , 以及对临床医疗技术不懈探索的恒心 , 从点滴做起 , 视患如亲 , 刻苦钻研 , 用坚守与奉献不断砥磨专业技术 , 用青春和热血为患者带来生命的春天 。
一名9岁肝病患儿的家属 , 慕名找到杨永生 。 患儿是一名白血病患者 , 曾在天津治疗 , 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衰竭 , 不但化疗无法继续进行 , 且肝衰竭危及患儿生命 。 医院告知家属病情危重 , 随时有生命危险 , 不建议留院治疗 , 建议其回当地医院保肝、对症治疗可适当延长生命 。 当时患儿来院时全身皮肤、粘膜重度黄染 , 极度乏力 , 趴在家长身上一动不动 , 孩子的爷爷一再央求杨永生 , 将孙女收入院治疗 。 杨永生顶着压力为患儿制定了个体化诊疗方案 ,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 , 患儿肝功能恢复 。
一名叫刘振(化名)的患者在当地医院化验肝功能异常来院就诊 。 当时患者重度皮肤、粘膜黄染 , 乏力明显 , 高度怀疑是肝衰竭 。 杨永生给患者办理住院后急查血并关注化验结果 , 结果证实确为肝衰竭中期 , 评估死亡率70%以上 , 向家属告知病情 , 确定治疗方案 , 紧急实施人工肝治疗 。 患者入院第二天即实施了人工肝治疗 , 经过2次人工肝治疗及后续的药物治疗 , 患者临床治愈 。
这类诊疗故事不胜枚举 , 但杨永生更关注的是诊疗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 他的笔记本上 , 密密麻麻记载着诊疗的心得 。 杨永生说:“诊疗的路充满了艰危 , 惟其如此才必须以百倍的细心来认真对待 , 没有比生死更大的事 , 而医疗就是生死之事 。 要用兢兢业业的精神来勤学苦练 , 要用‘战战兢兢’的态度来谨慎诊疗 。 ”
以爱为桨渡疾厄
杨永生的诊室内有一面特别的锦旗 , 是一名艾滋病患者送给他的 。 一次 , 他诊疗的一名艾滋病患者刚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 , 充满了巨大的绝望 , 治疗中患者始终被恐惧、迷茫、后悔所影响着 , 服用一线抗病毒药物后严重的副作用更使他产生了更大的不安 , 于是放弃服药治疗 , 在这期间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 。 杨永生医生看到眼里 , 急在心上 , 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给他介绍治疗的效果 , 讲生活的美好 , 以及家里亲人的期盼 , 慢慢地患者了解到好多患者都有自己一样的心路历程 , 而且大部分艾滋病患者的病毒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 与正常人一样健康生活 。 在医护人员的安慰和鼓励下 , 患者慢慢接受了自己的病情 , 如今这名患者已经是一名志愿者 , 经常在病区建设的微信群里 , 为患者讲自己的诊疗故事 , 以及现在的幸福生活 。
患者|民生在勤,医术在仁 记沧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六科青年医生杨永生文章插图
艾滋病患者张某的情况更复杂 , 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 , 连续两个月吃不好、睡不好 , 妻子知道后欲与其离婚 。 家庭面临破裂 , 一次来诊疗的时候 , 他把自己的心事向杨永生倾诉了 , 杨永生试着通过他与其妻子取得联系 , 给他妻子详细解释了患者的病情以及艾滋病知识 , 首先让他妻子克服恐惧心理;其次给她介绍了患者来自家庭关爱的重要性 , 如果有家人的参与 , 患者的治疗会事半功倍;再次考虑患者的妻子其实非常爱他 , 只是一时接受不了这种打击 , 于是又做工作 。 经过多次沟通 , 患者妻子终于不再要求离婚 , 患者也重拾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 , 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
抗击艾滋病无疑是一条漫长而艰险的路 , 但杨永生面对不理解、患者的故意刁难等诸多困难 , 从没有想过退缩 , 他深深地明白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道理 , 总有医者要与凶险的艾滋病病魔直面相对 , 只有这样才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 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医者之路 , 就要用精湛的医术托起患者的生命 , 用爱心的阳光 , 照亮艾滋病患者心中的阴霾 , 为他们守护生命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