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三伏天养阳气 秋冬不生病 少喝冷饮适度运动

7月11日起,为期40天的加长三伏天开始了,各地即将进入“桑拿模式”和“蒸烤模式”。
三伏天,就是每年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入伏时间不固定,按农历计算,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进入三伏,头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末伏|三伏天养阳气 秋冬不生病 少喝冷饮适度运动
文章插图
A 三伏养生:少喝冷饮 多晒太阳
文/采访人员 余燕红 通讯员 梁译尹
小暑已至,又迎来了三伏天。三伏是每年最热的时候,其特点是暑热挟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医师赵志祥提醒,此时需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太阳直照,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同时,养生要注意少喝冷饮,补足阳气。
少喝冷饮,注意养气
三伏天天气炎热,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容易伤津耗气,所以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有的人常在酷热的三伏天里喝冷饮解渴,虽然当时过瘾,但其实一方面耗伤阳气,影响脾胃功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血管的急剧收缩,阻碍了血液循环,并不利于体内散热。建议喝热茶或热水(温度不超60摄氏度),能促进汗腺分泌,更能解暑。
末伏|三伏天养阳气 秋冬不生病 少喝冷饮适度运动
文章插图
适度运动,注意养心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易损伤心气,心气不足会导致情志的变化,如精神萎靡、打不起精神。从营养学角度来说,身体排出大量汗液,会造成一些矿物质的流失,如钾、钙、钠等,这样就容易引起疲倦乏力、萎靡不振,甚至心慌气短、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所以,三伏天养生应避免过度运动、大汗淋漓,要保持身心愉悦、心情畅达,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末伏|三伏天养阳气 秋冬不生病 少喝冷饮适度运动
文章插图
祛除暑湿,注意养阳
三伏天的缺点是人体由于潮湿困重,容易疲惫乏力、口干口苦、没精神、胃口差,所以就要除湿。除湿要看个人体质,偏寒气重的可以常用苍术、藿香、陈皮等煮水喝;偏阳气不足的加北芪、党参、五指毛桃等煮水喝;偏湿热的可以用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等煮水喝。
中医讲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太阳是自然界中阳气的源泉,夏天阳气不断增长,正是我们人体补充阳气扶助正气的好机会,应该适当地晒太阳,使气机通畅,促进机体阳气的积存和壮大,为秋冬天防病治病打下基础。
B 三伏天灸:冬病夏治正当时
文/采访人员 林清清 通讯员 宋莉萍 查冠琳
随着7月11日初伏的到来,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启!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养生重头戏岭南传统天灸,也由此拉开序幕。
哪些冬病适合夏治
岭南传统天灸传承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主任李滋平介绍,天灸“三伏贴”,就是在初伏、中伏、末伏的时间节点,通过中药敷贴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脉脏腑功能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这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慢性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使这些“冬病”症状减轻或消失。
为何要在三伏天进行天灸
在中医看来,三伏天时自然界与人体都正值阳气旺盛,当腠理开泄,经络腧穴更为敏感,辛温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因此可温煦阳气、驱散内寒,以助防病治病。
“经典的天灸散,是以驱散体内寒邪为主的处方,近年来在既往基础上拓展了一些新的适应人群,例如失眠、抑郁、内分泌等问题,也能有所帮助。”省中医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马瑞提醒,天灸最好在三伏当天进行,效果更佳,有需要的人士可提前在早上或傍晚错开上班时间来天灸。
在天灸次日,便可进行艾灸,选穴大椎穴、关元穴、足三里等进行性质温和的悬灸,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每周2或3次。此时也可适当进食一些温性食物,如羊肉、鸡肉、胡椒煲猪肚等补气助阳,不要贪凉饮冷。
马瑞特别提醒,对于不同人群不同症状,敷贴时间也有不同。一般成人贴药时间在1小时左右,小孩10-30分钟。但两岁以下小孩慎贴药,因为其皮肤娇嫩容易烫伤。而老人家则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不要超过1小时。孕妇则不宜进行天灸。
Tips
天灸疗法的适应病症
肺系相关病症: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慢性肺气肿等)、慢性咽炎、感冒等病症防治。